某企业的一位职场新人,偷看同事的工资条,让“保密工资”泄了密,并在公司引起轩然大波。这位新人因此受到了HR的警告,并被同事疏远。 如今,很多企业实行“ 保密工资制度” ,并禁止员工相互打听工资。其初衷是为防止攀比,拉开分配差距。但这种规定是否合理合法,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劳动法》也规定,员工对于企业制订工资分配方案,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那位新人的举动确有不妥,但如果企业对于什么级别享受多少工资、什么岗位享受什么福利待遇都明示公布,她还有必要偷看吗? 工资老了 瑞娥(杂志编辑) 小时候我见过父亲的工资单,很狭长的一张纸条,那年月很少能见到打印得那么清晰的单子,于是觉得工资条仿佛一件工艺品。 渐渐地,工资这个词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对于某些人,它几乎是收入的全部。对于另一些人,工资只不过是“饭”,而埋在“饭”里的“肉”,外人根本看不见。 在国企,工资通常是内部公开的,谁高谁低大家心里都有数。私企、外企,不少采用工资保密制。据说这种保密制源自国外,不过到底来自美国、日本,还是越南、柬埔寨?通常没人详细提及。反正只要带着洋味儿,多半是时尚的、先进的。不过我私下觉得,这种工资保密制很符合国人的某种思维模式,多半是华人发明的。 国人喜欢“人比人”,比出一堆堆麻烦,一股股怨气。按说工资保密了,可以有效降低内耗。然而事实上,国人的好奇心、窥私欲比攀比欲望更强,越保密越能引发大家去“解密”。信息不透明是谣言流传的催化剂,所以保密的结果,往往造成更大的内耗。 喜欢玩保密工资的企业,其实大多OUT了。什么年月了,还玩这种洋杂碎。现在真正牛气的单位并不刻意保密,内部职工大家互相知根知底,不过外人却如同雾里看花,不知道他们究竟能拿多少工资? “我们单位一个农电工,一年杂七杂八,十几、二十万元!”一位在垄断企业工作的好友,经常牛哄哄地说。 “年薪七八万元,看上去还可以。扣除各种各样的公积金、税费,每个月到手的才2000多元,不够过日子的。”另一位在这个企业上班的朋友,常常这样哭穷。 他俩到底谁说的是真话?外人根本无从考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人高调、有人低调;有人怕被别人看不起,有人担心别人嫉恨……让他们各自去散布信息,最后反而会使受众云山雾罩。你可以留心一下本地的垄断企业、热门单位公务员,恐怕他们收入究竟多少?你根本不清楚,虽然你可能听到过许多相关信息。 一个月薪5000元的人,有可能比一个底薪800元的人穷得多。为什么?因为月薪5000元的可能得自己交社保,没有任何津贴、加班费。底薪800元的业务员、记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者很常见。 工资,越来越成为一个有些过时的名词。它老了,有些辞不达意。然而又没有一个词可以取代它,薪水?购物卡算不算薪水的一部分?集资房、福利房又怎么折算? 本来就无需偷看 艾凯(文员) 矫枉过正是个病。计划经济年代,吃大锅饭。大家拿一样的工资,工资条透明得没人要看。 后来,工资成了机密,大家背靠背,除了自己的,不知道别人拿了几个钱。但收入是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问题。而哲学又告诉我们,人是通过别人认识自己的,必须通过比较别人的工资,才能得出结论:自己高了还是低了;满意还是不满意。 那个职场新人偷看水平是“菜鸟”级。高明一点的做法有,和部门经理打得火热,这样就能知道全部门的工资水平了;和HR、会计之类人物打得火热,这样能知道全单位的工资水平。实在搞不定,就借帮助领导发工资条的名义,顺便溜一眼。 但工资本来就该让大家知道。在《劳动法》颁布以后,当时的劳动部曾出台《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其中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根据本规定,通过与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协商制订内部的工资支付制度,并告知本单位全体劳动者……。”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这样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严格说来,劳资双方应该谈清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协商可以协商到具体环节。比如,某个工种,月薪多少,奖金如何计算,劳动定额多少,培训机会,福利待遇……谈好后,以集体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大家就清楚每个岗位的工资。 但每个人工作量完成的情况不一样,具体到每个人,工资单上的数字是不同的。这个数字是个人隐私,不要去偷看。但我想,一般人想知道的是岗位工资,而不是张三李四上个月拿了多少钱。如果对具体某个人工资感兴趣,偷偷去看,估计是要被同事鄙视了。 情愿选择不知情 海上鱼儿(地产策划) 那天,我在打印机旁等着取文件,随手拿起机器旁的一张二手纸,没想到竟然看到了部门的工资明细表。 本来我对自己的薪水基本认可,可在看到几位以喝茶上网为主要工作的同事竟然拿着比我高一倍的薪水后,我不淡定了,一连几天情绪低落,纠结着要不要潇洒辞职。郁闷了几天,我还是乖乖地待在原岗位辛勤劳动。只是在有空的时候,也会旁敲侧击地和同事们讨论一下薪资。 因为公司实行薪资保密制度,所以谈话都点到即止。不过我还是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部门里的小A来头不小,小B社会资源甚广,还有那个小C,虽然年纪不大,却已在公司工作了十年了……很多时候,薪资待遇不仅仅与工作能力挂钩。 拿我们公司来说,我所在的策划岗位,起薪一般是以个人的年资,经历为标准。奖金部分主要参考个人能力和业绩。能力的大小是个见仁见智的问候,很难用数字量化。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是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如果不实行薪资保密,肯定会影响安定团结。 而有的岗位却不需要薪酬保密,比如销售岗位,底薪和提成系数都是透明的,卖得多自然拿得多。如果个人业绩好,公司不仅不会遮遮掩掩,反而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激励其他的员工奋起直追。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无论拿多少工资,大家对自己的薪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满。特别是在知道同事的工资比自己高的时候。可老板不会因为你的不满意而特别增加你的薪资。你只能咬牙切齿地黯然神伤。 所以,我情愿“掩耳盗铃”,不听不看,知道得少一点,踏踏实实做事,拿自己应得的报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