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engfa1985 发表于 2011-8-3 09:43:49

对于这种人绝对不能姑息纵容,首先获取偷窃公司保密资料的证据,并抓紧时间做一些假账;同事让A先生与其谈话,传达如果这么闹,以后他在本地的企业再也无法混下去,并告知偷窃材料,公司会将其告上法庭。
  如果公司现在妥协,说不定他还会有第二次敲诈,明显是人品太差。

lishengfa1985 发表于 2011-8-3 09:44:43

回复 5楼 toby200000 的帖子

不偷税漏税  很多企业都活不下去  你懂的
   

yolanda_lu 发表于 2011-8-3 09:52:19

这个案例昨天刚刚看到过,当然结果也看到了。
所以先不发表言论。

wh343766761 发表于 2011-8-3 10:05:05

好犀利的问题,我就做等答案。

subway_jj 发表于 2011-8-3 10:10:00

这个人怎么能接触到财务资料呢?
先同他周旋,试探他手里掌握了多少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再想办法。

hr163mail 发表于 2011-8-3 11:26:08

花钱买教训吧。怎么做都是个倒霉。

1  偷税漏税,你已经违法了。
2  不正当竞争,你已经违规了。
3  看人看错了,你已经失察了。

剩下的,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但重要的是,各种手段都可用,但违法的手段不能再用了。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取得其以公司偷漏税索要30万的证据。

然后,摊牌,说,我公司是违法了。但你同样,犯了敲诈罪。如果要鱼死网破,我赔钱,你进监狱。

钱我可以再赚,你的自由,你之后出来后谁还敢用你,你就要考虑了。

所以,少要点,按我之前答应的补偿,走人。
本帖最后由 hr163mail 于 2011-8-3 11:34 编辑

wushijun 发表于 2011-8-3 11:36:24

气愤!!!
疑问:1在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公司最高机密为何给到他了?
2、三个月时发现不合适,怎么不请他离开?(妇人之仁的后果)
做老板首先要有博爱之心,再次要有果断的狠心。
方法:
1、由A 与Q沟通,并告知后果
2、做好补救措施
3、果断出击,报警!

李丹-超越 发表于 2011-8-3 11:39:15

一.先礼后兵:协商解决
二.自我完善

陈黎明 发表于 2011-8-3 11:47:50

        这种人最可恨,我们企业里也遇到过,我正好负责处理,索要额度70万,我当时的处理方式就是,一,分析风险,我们的管理漏洞究竟在哪里?问题有多大?如何规避。二、即使有漏洞,我觉得是这样,提到心理学的东西了,你知道对于人力资源来说,这种事情如果不及时制止,后续的人会效仿的,最后连小员工会这么做,要求高额赔偿,所以确定了原则,是公对公,30万拿去补税缴纳罚款也不给你,这种人一定是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认为企业不愿意跟他对抗,所以你不仁我不义,我们首先对这个人的言论做了举证,对他不符合岗位的事实进行举证,然后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跟他谈话,表示我们愿意跟他奉陪到底,然后告诉他,这样做之后,我们会对他进行起诉,并在行业里造势,世界很小的,看看这30万拿到以后,他会损失什么,他在拿他的职业生涯开玩笑,把自己的人品和人格打上标记,如果他愿意,那就来吧,然后我们从他的角度分析一下,利弊,很诚恳,很真实的。接着,我们发送律师函给他,告诉他我们的选择,我们为他制作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合理的,一定是企业能接受,而不是被妥协的,然后他一般会选择后者,除非真是个傻子。这是个博弈的过程,是这个人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没有考虑到企业会如何应对他,这些会对他有什么影响,只要分析透了这个人,如何应对,接下来,就是一步一步博弈了,建议不要轻易妥协,因为它会给企业造成更糟糕和无形的影响,损失很大,最后营造的是一种文化氛围:你不给我补偿,我就告你。

上善若水2010 发表于 2011-8-3 11:49:34

Q先生空降失败有个人的原因,同时也有企业招录用人不科学的原因,最后出现Q先生反目成仇、要挟勒索公司的局面。
1、公司的立场首先要很明确,不能受要挟而妥协。如果确有违法行为存在,妥善处理好外围关系,同时也要承担必要的责任。最主要的借此机会整顿公司内部风险管控及规范经营管理。企业要发展壮大,阳光经营阳光纳税也是必须的。

2、先理后兵,不受要挟但最好也能控制事态发展,解除Q先生的聘用协议按约定该付多少补偿金就给多少。30万的无理要求公司不可能接受,但他应得的部分公司也不会亏欠。

3、Q先生拿的那些复印件有加盖公司公章吗?如果没有,复印件不能作为法律证据的吧。

4、Q先生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公司机密,并以此要挟勒索公司,公司可以也可以诉禇法律解决。最好通过律师或法务人员和Q先生交涉面谈,让Q先生明白他的行为同样也是违法行为,要承担可能更为严重的后果。

5、公司也要反思一下内部管理,一个新入职的管理人员,为什么能够轻而易举地拿到公司的违法证据?哪些地方存在风险漏洞?另外,在实行内部举荐制的同时,对被推荐的人如何有效地进行测评,以确保与聘用岗位的胜任力匹配度。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已总结】如何妥善处理Q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