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常诚 于 2011-12-13 10:28 编辑
# G, R! `4 ^) g
- ^4 `6 n7 m+ c1 Q; R7 e8 G一个技术人员眼里的年终总结那些事儿 工作空闲,我喜欢看看自己邮箱里的一些邮件,技术的、销售的、运营的乃至于街坊笑谈,杂七杂八,包罗万象,今日,看到一个技术人员对年终总结的看法,分享给大家,但愿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示:
0 B K- K6 T5 F P2 Z- u& n" Y1 }$ R& Y( Q `1 y+ t# W% d0 o8 ?% P
1、自评与吹牛 又到年终总结时,年终总结之类的东西我一直称之为吹牛。那么,牛怎么吹?偶以前不懂,但是终于在某次大彻大悟了。偶讲一下这个故事,目的是要给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朋友们一点启示。 且说那年做年终总结,我琢磨着既然是吹牛,给自己自评打分的时候要稍微拔高点吧,通过对比打分原则,偶觉得能够达到八十多分(百分制)的人算很优秀了,我自己还能得个八十多分吧,所以给自己打了八十多分。 谁知道等大家做工作报告的时候,我才发现,几十号人,给自己打八十多分的只有寥寥数个,剩下的都是九十分以上。而按照公司的打分原则,九十分以上的都是超越预期的杰出人才。 我一向喜欢把吹牛挂在嘴上,比如侃大山我也称为吹牛,这里的吹牛是中性词的用法。写文章发博文发帖,我也称之为吹牛,这里是褒义词的用法。工作总结我也称为吹牛,俨然一副吹牛高手的样子。通过那次的学习,我才明白,吹牛的道路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工作总结的时候,会吹的人,总结做得很漂亮,给自己分数打得很高,很多领导不好意思去调低下属的分数,而有的人,即使做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不善于吹牛,总结的时候打分打得低。最后的结果是,有可能变成了吹牛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年终奖。 工作总结大家公开做报告的公司,大家还可能通过某次听别人的报告掌握吹牛的方法,工作总结不公开做报告的公司,有的人可能是一直没掌握原来牛是可以这么吹的道理,结果就老是吃亏。 所以,你需要了解你们公司的文化,如果大家都喜欢吹,那么你不吹你就吃亏。当然,如果公司比较务实,吹牛无益,那就不要吹得太狠了。不过大部分公司,员工吹牛水平是很重要的。 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都喜欢会吹牛的员工。怎么样使员工的年终总结最客观呢?我认为管理者和老板都要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相信绩效考核能客观反映一个人的贡献,绩效考核基本上等于玩弄数据,一万家里九千多家都是如此,说绩效考核客观的一般也是善于玩弄数据的人说的。
: j: Z2 o5 q, p2 r% S" G [+ A5 O! z7 i. f4 N: O O5 c$ s
, o8 }, t$ v% b: i2、互评,先做职位关联度分析 年终总结的时候,除了自评,上下级评,有的公司还有一项互评的内容。 这里暂且不讨论互评该评哪些内容,就是互评该由谁来评也很有学问。有的公司在互评人选上简单化了,也会导致互评结果不科学。 比如说,有的公司由小部门内的人员互评。其实有很多小部门的成员之间的工作关联度不是很高,有关联的也是其中少数人之间有关联,于是,尽管是处于同样的一个小部门,成员之间对别人的工作也不够了解,所以无法客观评价对方的表现。 还有的公司让上司给自己的下属选互评对象。这也有问题,因为上司虽然对下属的工作可能比较了解,但是哪些人与自己下属的工作最紧密,做上司的未必能够都很了解。另外,之所以搞互评,而不仅仅只由上司评下属,目的也是避免上司不公正,希望汲取更广泛的意见。如果上司有私心,那么上司在选择下属的互评对象时,也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比如说关系好的下属,选择的对象时就尽量选择能给这个下属评高分的人,反之亦然。 由人力资源管理来给员工挑选互评对象,问题更大。事实上,大多搞人力资源的人并不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也就无法选择合理的评价人员。同时,人力资源的人去选对象也有私心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最合理的互评对象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先做职位关联度分析(原创名称)。 什么叫职位关联度分析呢?就是去分析某个职位的业务上下流、服务对象关系等,提取出与此职位有关联的人员,而且进行关联度的权重分析。职位关联度分析包括员工的上司需要作分析,员工自己也要做分析,综合这两者的数据,就可以做出一份比较合理的职位关联度表。 另外,有的员工之间由于业务关系容易有冲突,为了避免员工自己分析时故意回避这些人,在做职位关联度分析时还需要广泛征求意见。比如说,假设A职位的人认为B职位的人的工作与自己关联度比较大,但是B自己及其上司在职位分析时都漏了A,A可以要求把自己加到B的关联职位人员上,人力资源的人作为中立方来收集这方面的意见。当然,自主要求加入别人的关联职位上的人可能是批评对方为主的,也可能是表扬对方为主的。为了避免有的员工拉关系,让自己关系好的人都去做自己的关联职位,人力资源的人和员工上司必须对这些人进行核实。而那些冲着批评而要求做某人的关联职位的人,一般肯定是真的有业务冲突,否则就不会自动去惹事了,这种人肯定是要的。 有了职位关联度分析,由那些有关联的人来互评,这样会科学很多。 当然,一定要注意,互评只能是作为主观评价,只是用来了解一个员工在别人心目中的主观感觉的,也可以作为员工的自我反省来源,但是不能作为年终奖的定量依据。因为事实上互评打分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这个人的人际关系,跟人关系好,打分时自然会被拔高,关系不好,分数会被拉低。另外,有的职位可能天生就是比较得罪人的,比如说搞质量的,如果比较坚持原则,就容易得罪人。总不能说,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与其贡献成正比吧? 另外,很多人做年终总结吹牛的时候,经常会把别人的功劳当成自己的功劳,弱化自己的问题(比如说明明某项做得不好,下游管理职位的人很不满意,却可能吹牛说下游满意度很高),有了职位关联度表,员工做年终总结的时候,把这些人邀请过来听他总结(如果不公开总结,也可以把他的总结给那些人看),让这些关联职位的人来评价这份总结是否客观。
9 H; w' S9 Q6 F0 H
9 s* t" N+ K' N, ~3 k" ~/ L M
- ~9 g$ ~/ ^7 z2 b
- G/ s) J. A# M& @: V% J' H; p看完了这2个事儿,有哪些启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