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8-6
- 注册时间
- 2004-10-22
- 威望
- 1
- 金钱
- 3066
- 贡献
- 115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18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31
- 主题
- 26
- 精华
- 1
- 好友
-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10-22
- 最后登录
- 2018-8-6
- 积分
- 3182
- 精华
- 1
- 主题
- 26
- 帖子
- 331
|
二、“痛苦”的转岗
[color=#A52A2A] 二、“痛苦”的转岗
在今天回想起来,觉得这一次转折对我的职业生涯很重要,可是当时却并不这样认为,甚至感觉受到了损失,这也是实际情况。因为我的业绩经过一年时间也有了些起色,而且在市场上也做了不少前期工作,正是逐渐开始出效益的时候,在转岗前的一个月我甚至破天荒的第一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拿到了第一笔奖金。所以把自己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做的初有成效的市场拱手让人还是挺不乐意的。
另一个不痛快的地方是和收入有关,就是我们做业务代表是长期出差,有一笔在当时看来很可观的差旅费,每天90元的吃住补贴,与今天比起来当然不算什么,可是那是20世纪啊,那是在山东啊,消费很低,节约一点每天40元就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剩下50元可就是纯收入,每个月出差在25天左右,平均有1200多元钱,这可比俺当月的工资都要高出100多块了。
还有就是车票报销,呵呵,这个不是俺天生就爱动歪脑筋,是老鸟们带我们这些菜鸟的时候教唆的,老鸟说了,你千万不要按实际的报,不然会被人骂死,别人一天报三十多,你报上十几块钱,那不是成心和人过不去吗?虽然俺不坏,却也知道不能犯了众怒,于是就问,那怎么办?票价写太贵了太明显了吧?老鸟说,你真笨,谁让你一个劲的往票价上加了?你不能多写几个地方吗?又显的你工作努力,又没破绽。呵呵,反正最容易的是学坏,这样每天又多了将近20元的收入,一个月就多了500元左右。起初还提心吊胆的,感觉象做贼一样,慢慢的就心安理得了。呵呵,所以有这段经历之后,我特别能理解那些贪官的心理。
就这样收入凭空减少了一半,一副倒霉相的转到了人力资源部,告诉自己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再也不能嫌公司的饭菜难吃跑出去喝酒了(以前出差回公司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在外面喝个烂醉,喝醉了再去唱歌,把其他部门的员工羡慕的要死)。以上说的都是当时的真实感受,不过有一点没说,就是当时也隐约感觉到培训管理这个职位还是挺重要的,能学到不少东西,不然打死也不会付出这么大的经济代价转岗的,毕竟公司也不是强迫我非得干这个,况且也听说从外面请来讲课的老师,有一天能赚一万块钱的主儿,天,一天一万,那一年得多少钱?呵呵,俗了些,什么都往钱上看,不过当时就是这么鼠目。直到今天,我仍然坚持不触动分配方式的人力资源改革都是扯淡,这也和我那段经历有些关系。
先说说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和所有公司一样,人力资源部是公司最小的一个部门,部门经理一名,招聘考核专员一名,薪酬福利专员一名,培训专员一名就是俺了。部门经理是个台湾大哥,另外两个都是大姐。补充说明一下,该集团在大陆所有的公司的部门经理都是台湾人,所以说大陆人最多只能干到部门经理下面那一级:课长。所以您可以从人力资源部的结构看出一些头绪来了吧?就是俺无论怎么努力工作在这里也只能是个专员,总不成一共四个人再搞个课长出来,除非俺以后换到别的部门去,那也最多只能干到课长,而这里的薪酬完全是和行政级别挂钩的,其实业务代表也不例外,只是业务代表有奖金。所以这也是从开始就注定了俺不可能在这家公司待得长久的缘故。
不过俺当时的头脑要比现在简单的多,根本想不到这些上面,除了痛心那些差旅损失就是想怎样尽快的开展工作。
没想到,怎么开展工作反倒是最简单的,公司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和流程,有一套很完善的表格,形成了一些规范的培训课程。简直不用人带,只按照制度去执行就可以上手操作,况且公司的原培训专员在我到岗后又整整陪了我一个月的时间,其实我在半个月的时候就对所有事项都签字确认,他仍然按照公司的要求待满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且事实证明,这后半个月也确实是有作用的,因为无论你怎么完备的制度都不能尽述工作所有内容,正是他在带着我一起做的过程中我才学会的。
当时并没觉得这有多牛B,以为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直到我第一次跳巢之后才知道这些东西是多么不容易,而我也由衷的对这家公司有了一种尊敬之情,当然反感台湾人的“抠门”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这些真的让我以后少走不少弯路,最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连那些最讨厌的诸如报销费用附在后面贴票据的纸一定得是废纸否则罚款的“抠门”做法也让我受益很多,直到今天我有着良好的成本意识,并有时被总经理戏称过于“抠门”,也正是拜这家“抠门”的台湾公司所赐。当然这里附带说明一下,当时这家公司在台湾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所以有着良好的积累,在大陆的所有公司的管理模式都是COPY台湾的,只是做了些适应性的调整。
既然说到这家公司的一些情况,就不防多说几句,在我离开这家公司之后一段时间,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人力资源的制度推动不下去,培训计划无法实施的时候,被所有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搞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有时会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以前的公司没有这种情况?虽然一个是台企,一个是私企,难道真的是人的差异吗?我想不是,以我和台湾人的接触,真没觉得有多大的差异,说白了都是一个文化下的中国人,也一样有机会就偷税漏税,也一样吃回扣,真没看出有什么好德行来,但是就有一点确实比我们要好,就是职业化程度高,做事情对事不对人,做事之前先找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久,后来终于想明白了,这些台湾经理都是从职业生涯伊时就进入了这家公司,长期接受了公司文化的熏陶,已完全养成了习惯,还有一点就是总经理都是原来在台湾的业务经理,下面的部门经理基本上是他手下原来的课长,除了财务经理由总部指定以外,其他部门经理都由总经理来挑选。所谓物以类聚,难怪大家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且公司的运营方式属于比较保守的那种,而这些经理包括总经理在内都属于资质较为平庸的人,所以大家把台湾的那一套管理模式一直奉为圣经一样,所以就难怪会做事情四平八稳的按照制度来做了。
当然凡事有其两面,这种运营模式也同样存在不少的弊端,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就我自己而言在这家公司还是大有收益的,后来我曾跟人戏称这家公司是一所大学,如果读大专,两年可以读完,如果读大本,四年可以读完,当然得看个人资质不见得大本比大专好(呵呵,俺可没说俺是资质好的那一类)。最多到大本就到头了,千万不要想着在这里读完研究生再出去,因为等你研究生毕业你就会发现除了留校已没有别的出路了。
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是一直坚持认为,职场新鲜人在首选职业的时候应该尽量争取去大的、规范的公司,这样会让你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良多。
今天就到这里打住,哈哈,码了不少字,废话居多,大家就当故事看看吧。[/color][EDIT]用户“三面红旗”于2005-8-2 0:45:32编辑过此帖。[/ED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