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着小猪 发表于 2012-11-30 08:14:37

既然公司在寄OFFICE的时候已经提供真实的信息,应该不属于欺诈。

sawata 发表于 2012-11-30 08:16:19

我现在所在职的企业的招聘没有发现水分
在我上家餐饮养生公司里,那个水分大的让我无法面对我招进来的员工,(免费食宿,其实一个月离职的,每天扣除20元,员工根本不知道,说按法定给加班费,但加班费只有3.74元/小时。。。。)
1.水分可以适当有,毕竟是对企业的宣传,及时招到人
2.水分过多个人觉得肯定构成欺诈,劳动者也可以因此解除劳动合同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的零水分这一点,我不知道那些做到好的企业是否是零水分,但感觉在现实看在宣传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lzg043 发表于 2012-11-30 08:22: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多不用吹,米少技术吹。

蓝色蜻蜓 发表于 2012-11-30 08:33:30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企业招聘中的“水分”不能是凭空捏造的,只能是用一些优美的形容词进行修饰,目的是吸引求职者。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是凭空捏造就构成欺诈”,一旦有劳资纠纷会成为劳动者有力证据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我们公司在招聘信息中不会掺杂水分,但会把企业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到位的方面不谈

蓝色baby 发表于 2012-11-30 08:36:29

招聘本是企业的一个窗口,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能快速的网络人才,在招聘信息中多少都会有些“水分”个人认为,任何事情把握一个分寸,平衡好就好,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现在的单位也是有水分的,从这个事情上,我还觉得国家体制监管及企业老板思想认识上也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保险吧,有些企业的做法就是把钱直接补给员工,看着好像是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多了,其实是失去了一个长久的大利益。
都在发展,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yanyan.hi 发表于 2012-11-30 08:50:23

1、觉得太假的信息肯定有问题,但是同一件事情可以换个角度说。
2、如果于事实太不相符,应该算是欺诈,劳动者可以提出辞职,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拿到赔偿。
3、这个水分问题,就是如果企业有能力提供很多福利,当然可能。
我认为企业还是不要过分夸张,否则新员工离职,这样也是成本啊,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员工到劳动局告企业,企业也是麻烦啊。我认为企业应该实事求是。

wge602 发表于 2012-11-30 09:12:00

招聘时写公司简介,福利时老板总会要求在文字上加水份,无它,就因现在的求职者要求更高了,写实在的难找人。不是公司不想减水份或没水份,而是事实就这情况,无奈无奈!某程度上来讲有骗人的行为但求职者也辞职得很爽快

pierr 发表于 2012-11-30 10:12:39

1、招聘信息存在水份是对应聘者的不负责任,不赞同使用。之所以企业会这么做,是为了粉饰企业外表,吸引人才的一种手段。一旦如此做。就已经将企业与人才对等的权利天平倾斜。
2、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度娘解释)。所有个人认为关乎员工自身权益的信息内容,可以认定为欺诈,同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或者内在规模的信息描述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招聘信息内容的展示其实是一个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缩影,对于招聘“水份”问题的解决,我认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侧重进行展示。做不到的或者是待提升的可以在入职后与员工一同实现。
社会诚信缺失的大背景,造就了劳动者及企业的不同程度的迎合。嘿嘿,但是我还是相信“好人”还是多的,尤其是我们HR。

fengqian137 发表于 2012-11-30 10:20:37

1、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水分”其实初衷是做“企业宣传”和“吸引求职者”,过分的包装和夸张过度就造成了虚假广告,企业在招聘宣传时把握好度才不会变成“骗子公司”。
2、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求职者,真正谈薪资待遇的时候按照实际情况告知求职者,这不构成欺骗,如果用虚假信息骗劳动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构成了欺骗,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
3、企业招聘可以实现“零水分”,但是会降低企业自身的吸引力,我之前负责招聘,基本全是零水分招聘,但是后期带来的长远效益好,拒绝目光短浅,考虑长远,就倡导零水分,这会让求职者更信赖企业。

不请自来 发表于 2012-11-30 10:28:09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我觉得,和每个人写简历是相同的,或多或少就会有些水分,只不过水分含量不同罢了。个人求职是为了给企业留下好印象,并体现自身良好的素质,以便获取一份工作。企业招聘,一方面“水分”能够很快吸引求职者的眼球,以便吸引更多的求职者,达到百里挑一、万里挑一,最终聘用最优秀的人才,可是很多时候却忽略了,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优秀。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说企业构成“欺诈”,那么个人求职者是否也构成欺诈呢?企业明知简历中掺有水分,求职者明知招聘信息掺有水分,但是最终双方依然会牵手成功,可否理解为愿者上钩,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我觉得这个或许要视情况而定,很多优秀的企业本来就拥有着让人羡慕的福利待遇,这样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有时候会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这是真的吗?”这样的企业只是如实描述企业相关信息,应该可以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但是,目前更多的是一般的中小微型企业,企业为了吸引眼球和人才,更多的是选择在招聘信息中做手脚,也就是画大饼,但是实际中人才进入公司后恍然大悟,这个饼不是一般的难消化,也就造成了目前存在的离职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已总结】招聘信息有多少“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