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八爪鱼 发表于 2012-11-30 11:46:43

当下情况,很多招聘信息确有过分包装的情况。

fish八爪鱼 发表于 2012-11-30 11:49:51

但正规的大型企业,在此方面会给出相对真实的信息。依现实状况,要求企业诚实的发布信息却为难事。

dandan1988 发表于 2012-11-30 12:24:50

第一,招聘中含有水分,初衷是想突出企业的自身形象,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但是,事与愿违,往往这种水分会导致企业的形象扫地,信誉廉价,从而降低了企业在人才招录方面的竞争力。企业是需要包装,但是这种包装应该秉承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而不应该夸大其词,应该把握这种度,否则将不利于企业的人员稳定,甚至是影响长远发展,应开拓眼界,而不应局限于目前。
第二,如果过于夸大,且员工能够提供完整的证据,那么可以构成欺诈,但是就中国目前的企业和员工现状而言,多数够不成欺诈。
第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就像共产主义社会,是个梦想,但是无论人还企业都应该拥有这个梦想,也就是秉承这样“零水分”的思想进行招聘,独善其身,做好自己,如果大家都做好了,社会不也就和谐了吗,但现实有待提高,同志仍需努力,呵呵。

珍珠果carol 发表于 2012-11-30 14:11:47

不反对有些水分,但水分太大了,招进一个,如同拐进一个,总担心新员工发现真相后愤然离去。

guyuehun 发表于 2012-11-30 14:24:28

本帖最后由 guyuehun 于 2012-11-30 15:02 编辑

个人认为:
1.招聘宣传只是一个要约的过程,接收者可以选择接或者不接;作为信息发布方,合理的包装,我认为是必要的,甚至在包装过程中将自己的缺点回避掉,发扬光大优点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不能极其夸张的无中生有,天花乱坠),正如女性的化妆与着装,遮瑕的功能应用非常广,是为提升自我形象,吸引更多赞叹,让自己更受欢迎;---总结:招聘宣传的目的是为吸引更多的应聘者,适度包装是必要的。

2.“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最终还是要在实际面谈中,讲清楚实际情况,在签订合同前予以明确。相关的福利待遇等应在合同附件中予以明确,劳方可以以此为据维权。---总结:招聘的最佳途径是留住招聘好的人。忽悠人来,解决不了缺人的问题。
3.“水分”,暂时未见没有水分的招聘启事,一般讲我给你什么比较多,讲你要做什么比较少,这本身就是信息的不对等及资方“剥夺劳动剩余生产力”的本质;---总结:“水分”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改变不了“水分”的存在,只能改变对“水分”的看法和认识。

oanhoanh 发表于 2012-11-30 14:44:14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招聘过程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完全客观如实描述。是因为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揽募高质量人才,在招聘信息中,对待遇的描述往往取最优情况来描写。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如果员工情况符合待遇给付标准,企业能够给出相应待遇,就不存在存在欺诈。界定的方法也简单,就是参照员工手册、待遇给付制度等一系列单位用工制度、文件来判断。一旦企业有夸大待遇给付描述的情况,劳动者完全能够据此为由提出解除合同的要求。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通过恰当的岗位描述,企业是可以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的。但这也势必会影响吸引人才的最终效果。

tigerben 发表于 2012-11-30 15:50:32

如果完全真实,那就不叫招聘广告了,广告的真实涵义,大家都懂的。
招聘广告中,无中生有的情况不常有,大多都是采用夸张和一些隐瞒的手法罢了。比如,楼主说的年薪4-12万,4万是实,12万是虚。再比如,说有社保,其实只有养老和工伤....所以,应聘者在企业被考察的同时,也要用社会阅历和技巧去考察企业,做到双向选择。

withnail 发表于 2012-11-30 15:58:50

如果一个企业的招聘行为,要在招聘信息方面去参水完成的话,我想也不会找到合适的人才。

yangyanfen 发表于 2012-11-30 17:30:20

1.您如何看待企业招聘信息中的“水分”?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招聘企业很多招聘信息都有水分,这样做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吸引更多的求职者;

2.这,是否真的构成“欺诈”?劳动者是否可以因此解除合同?
在求职者的心理感受上一定是有欺诈行为,可是不能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合同工资主要还是依据Offer和劳动合同来确定。

3.企业能否实现招聘信息“零水分”?
企业招聘信息实现零水分是可以实现的,主要是我们这些做广告宣传的人员找到招聘条件的某些突破点,设计吸引人、有文化的招聘简章,很多人对企业还是很认可文化的,同时吸引的人也会是有“文化”的人。个人观点很浅薄,希望有经验的多多指点。

一滴清泉永相随 发表于 2012-11-30 17:40:19

从法律上说未构成欺诈;从道德上说已构成了欺诈;从企业的雇主品牌角度讲,是损害了企业利益,属该杀之罪;从企业的短期招工效果上看,会有一点儿功效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已总结】招聘信息有多少“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