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7-5-5
- 注册时间
- 2005-8-4
- 威望
- 30
- 金钱
- 2391
- 贡献
- 13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55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30
- 主题
- 45
- 精华
- 4
- 好友
- 2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注册时间
- 2005-8-4
- 最后登录
- 2017-5-5
- 积分
- 2552
- 精华
- 4
- 主题
- 45
- 帖子
- 430
|
回复:你见过这种绩效考核模式吗?
tj00100分析得也很精辟。
2 k. k$ p7 {8 H5 Z能够置顶吸引更多的朋友参与交流,我当然是求之不得啦,又怎么会介意?谢谢tj00100斑斑。
4 D7 ]7 \$ k9 k7 y2 A0 a+ ^; K
2 V& `6 O& d) h2 R F. A案例中所提出的考核手段主要目的的确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单位成本。而案例中所提的方法假如不叫绩效考核,换个名称也许还比较能够为人所接受。不过这也是句闲话。回到正题目,再来谈谈我的想法:, K g" n$ w8 V! ?/ r
( m; K' b' _0 w" ?
1、有一点需要澄清一下,对于超产奖励1.5元/pcs,只是我的一个虚拟假设值,这个数值可以是1.5元,也可以是1元,甚至是0.1元。而废品率和退货率超过额定比率需要扣款的数额3000元也是个虚拟假设值,有可能正负0.1%的增减1000元,或2000元,或100元,或200元。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两个数值定得合理,而工厂管理严谨有效的话,案例中所提出的考核方式对质量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但是这个数值如何确定?这才是这个看似“简单易行”的所谓的考核方式的难点。
7 l# o* U* ?' o& W& D; ]$ _1 G( B$ g
2、关于设备是否完好,以及因来料问题,对于生产的影响的问题有人提出了要将设备停工和待料的扣减出来。同时又有人提出,如果经常设备或来料异常,那么是否三天两头停工休息,在计算产量时,平均产量还能超产呢?即:假设每小时的额定产量是1000pcs,一周正常工作时间是40小时,但是因为设备或来料停工工时18小时,那么本周的额定产量=1000*(40-18)=22000pcs。比正常工作40小时的额定产量40000pcs少了整整18000pcs,那么企业还能有利润可言吗?
+ D. r+ e. m4 p* H& ]1 _( N0 E h; X9 ?, V0 L' L% M# \
3、之前tj00100也提出过疑问:张三1.2的绩效系数是怎么来的?呵呵,这个绩效系数也是我虚拟假设的数值,但在具体操作当中,这个数值如何界定比较合理,也是一个难界定的难点。当然这个难点连同我前面提到的二个数值企业也可以很简单地估一个数值来使用。但是会引起什么样的影响就真的不好估计了。
, l% U& B" M# I% ?
p# X: b' f" E J& H! G; ^. ?2 g4、tj00100提出的针对几个关键部门的KPI指标进行考核,这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用于制造业的考核方式。我之前在不同的企业也操作过一些,效果见仁见智。主要原因如下:
: U" O+ |% D5 ] mA、指标的定义对指标的实现影响很大?- t$ ~: O% x2 f' x7 Z) u
以准时交付率为例子,计算方式可以有:
2 N$ u& Q$ y' l6 ?1)准时交付率=准时交货批次/应交货总批次*100%
- s3 Y) `7 |5 a; p* U2)准时交付率=准时交货批次/应交货总批次(1-批退货率)*100% . ^: q- l2 i4 N0 b- \+ x, G2 V
3)准时交付率=(总交付产品金额-不准时交付产品金额)/总交付产品金额X100% , s2 F3 h: _5 G, V) c, o
如果按1)计算,准时交付保障了,那么来料不良怎么控制?
* U0 E& n" f2 F& ?2 a如果按2)计算,曾有采购提出置疑,理由是采购主要把关单价和交期,品质不是采购的问题,并提出供应商是由采购部去开发,经过品质、技术、采购等相关部门认证后方开始供货的。同时因为价格等问题,采购明知不合格而公司判定合格的供应商导致来料不良问题由谁承担责任,“凭什么要采购买这个单?”
5 ?6 f+ l; z- V0 ?第3)种计算方式听人提过,但没有使用过,所以利弊不详,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 m' e8 s+ g/ u! r5 f
/ ]: p' \7 ?: t; ~B)各项指标的跟踪和统计需要大量的人力。容易出现一些弊端,首先是各项指标数据多数是自己部门在统计这些数据,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不容易取得各部门员工的支持。另外,如果工作业绩本身不是很好,真实的数据会对自己的切身利益产生影响,所以会引起员工的抵触,当然也有的表面不说什么,但在实际操作弄虚作假,这就导致考核结果与企业实际效益大相径庭,从而对KPI产生怀疑,第三,企业中跟进与核实这些数据的人员多数是HR,因为对各部门业务不熟悉或受自身素质、时间的影响,往往缺乏对数据的核实能力。尤其是小企业这些方面更加弱势。
2 r: s0 n* k' h
! F3 S* v3 U$ _3 @暂时想到这么多,中午没休息,这么有点困,可能会文字会显得有点乱,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