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方法的极限(1)

[复制链接]
11
匿名  发表于 2008-8-25 00:20:00 |自己
谢谢博主的回应,这样的说明我相信帮助了大家对此博客讨论区的定位更清楚明白些。因为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分享与学习到正确的、严谨的学术知识,也可以放心自在地随便讲讲自己的意见想法,以刺激思考。能建构出这样学习氛围的园地,真好!再次谢谢你!

对于博主「逻辑实证论」问题的提问,我相当理解博主的 “无意”,更是认同博主的 “故意”。但抱歉的是让博主产生Jane与我对此定义颇坚持的感受。我们不是要『执着于哲学名词的“定义”的分析』,只是想确认大家谈的是否是同一客观的事物(亲爱的Jane, 同意吧?)(这不也是身为实证主义下的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吗?)!好啰!解释完毕,希望博主可以接受与理解!那、、、就我继续昨天未写完的部份哦?              Cecilia
回复

使用道具

12
匿名  发表于 2008-8-25 00:43:00 |自己
其实kenny不用失望的,我是绝对拥护实用主义的。我本来也想好好讨论讨论(我对您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不过这几天可能不行了,要过一段时间,因为手头上杂事多了,顾不上了。

其实您有没有考虑过,整个西方的哲学似乎处处浸透着“求真”的影子,就那理性和非理性这两个大流来说吧,前者推崇理性,追求真理自不必说了;其实相尼采,叔本华这种强调意志、冲动的人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追求一种精神和灵魂上的真,这种不折不饶,不死不休的精神的确是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少见,几乎没有的。

今天几乎完全由西方世界建立的这个在方方面面都异常精细的,追求无尽,欲望无尽的世界中,也许同这种精神是分不开的。当这种精神放入到逻辑的世界中时,那几乎是如鱼得水,久旱逢甘霖,也让人神往。正如您所言“细心的推拷,心思的细密”这都是其魅力所在,细分,再细分;扩展,再扩展;深入,再深入;无论那一种,无论灵魂世界,还是理性世界,难道整个西方不都是在求真吗?没有实质的差异,唯有形式的区别而已。

然而谁有能断言,这一切不是“一只驴子在不断狂奔,以吃到绑在它头顶的萝卜呢?更甚者到底有没有那个萝卜呢?这一切没有人知道?不是没有人说答案,而是没有人会甘愿相信其他人的答案。因为大脑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

真正的求真之人,往往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教育大家,都要说真话;但我们一定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说“皇帝的新装”是个好的寓言。这个世界上曾经出现真正的、纯粹的、现身科学的求真者,但在今天他们的名字和疯子、神经病还紧密相连。

回复

使用道具

13
匿名  发表于 2008-8-25 01:27:00 |自己
当我们在今天学习所谓的知识的时候,1000年前和我们身份一样的人,在学习皇帝说过的话。再过1000年,10000年,我们今天所学的所谓”真理“,会不会被那时候的人看做是在学习“皇帝的话” 呢。有时候,知识和真理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今天的职业学术研究者每一天追求的目的和今天流水线上的工人每一天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养家糊口。今天的研究是一个产业,无论你是否相信,研究者并没有改变产业工人的命运和身份。研究者的产品和流水线上的产品也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大家使用而已,也都是有价格的东西。

求真派的产业工人比糊涂派的产业工人具有竞争力,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真理,而是因为他们的生产效率高。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但是如果我控制市场,如果我控制价格,如果我价格补贴,那么我就可以防止求真派专业化工人进入我市场,可以防止这个市场的利润外流。

中国的教育体制早就该改了,若真正放开了市场,糊涂派的产业工人还有几个能活?但是假如现在是曾经的盛唐,全球大市场的格局就又反了过,情况恰恰颠倒了

总之吧,整个世界和一个组织没有什么区别,所谓当前的研究方法实质上也就是一套制度而已,而且是一种正式制度,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我今天学习测量方法和几百年前古人学习写八股文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吧。所以,如果脱离了这种更大的制度,把方法论隔离出来而讨论它同真理的关系,这个问题就成了信念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14
匿名  发表于 2008-8-25 08:40:00 |自己

博主分享那位台湾学者的看法,我也觉得很有趣,然我更好奇的是这两位分属诠释学派与实证论的信仰者后续的对话内容。另一个有趣是博主与这学者对话的画面,不正说明了我们处在一百花争鸣、多元典范的学术世界?^O^~

好了,回归正题。

记得博主曾提过想谈一谈西方研究方法的根本假设和径路(见176楼),就让我再「抛砖」一次,期盼能有「引玉」之效!

为了思考“逻辑实证法”的 “可能问题” ,我觉得有必要先了解该研究哲学的根本假设 (assumption)和研究径路(approach)。Burrell & Morgan(1979)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此书协助了我。容我藉此略述该书的主要概念,大家一起复习,若有错,请帮忙纠正,谢谢。

Burrell & Morgan(1979)以社会科学理论(theory of social science)的研究途径为「主体或是客体」(subjective-objective)为纵轴,社会理论(theory of society)是属「规则或是激进变迁」(regulation-radical change)为横轴,描绘了西方研究方法用于分析组织的四种不同的研究典范。这种四典范分别是:功能论典范(Functionalist Paradigm,客体+规则)、诠释论典范(Interpretive Paradigm,主体+规则)、激进的人文主义典范(Radical Humanist Paradigm,主体+激进变迁)、激进的结构典范(Radical Structuralist Paradigm,客体+激进变迁),“逻辑实证法”是功能论典范的其中一流。

 典范是用来处理本体论(ontology)、知识论(epistemology)和方法论(methodology)的问题。这四个典范因为假设(assumption)(「主体-客体」、「规则-激进变迁」)的不同,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各有差异。以下,我谨就“逻辑实证法”所属的功能论做说明。     Cecilia

(有点长,sorry!)
回复

使用道具

15
匿名  发表于 2008-8-25 08:41:00 |自己

「本体论」探讨的是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外在世界,它的本质是什么?功能论(亦有人以实证论(Positivism)代表之)倾向将此外在世界看成一客观的、既予的 (given)世界,也就是外在世界是独立于人之外,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而人基本上是旁观者的角色。 「知识论」讨论的是知识与认知的主体关系是甚么?知识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及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隔知识的真伪。功能论(实证论)认为知识与认知的主体关系是客观的,知识的本质在于发现真理。由于认为人看到外在世界的基本秩序、规则与基本关系,会照着规则、方法进行操作,社会科学之研究几乎等同于自然科学之研究,因此,知识的真伪可以很严格地被区分。 「方法论」探讨用什么方法、途径获得知识,所获得之知识会用何方式与作为主体之研究者进行互动,它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何在?功能论(实证论)的观点是研究者仅能按照客观的、近乎公式化的、可以重复的方法与步骤去获得外在世界的知识,这些方法与步骤,具有普遍有效之意涵,故多为量化研究方法。

再来谈谈源于功能论(实证论)的“逻辑实证法”。 “逻辑实证法”可初略大分为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证实主义主张通过检测可以证明命题或假设为真;证伪主义则认为任何科学实验不可能证明命题或假设为真,只能证明其为假。由于“逻辑实证法” 主张知识是一累积的过程,经由发展假说和检测得以获得。因此,在『理论→假设→数据验证→结论,要求的是推论的“逻辑”性,和验证的“实证”性』(引自博主176楼)的推论模式,“逻辑实证法”把人类的思考方法完全型式化成逻辑规律,主张思想必需型式化成逻辑规律才能算是真理。

了解了“逻辑实证法”的研究哲学的根本假设和研究径路后,也许会较利于想想这强调理性、逻辑、验证的逻辑实证论,当用于以人或组织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时,它可能的局限与问题会是什么?多位同行者在此方面已提供了几个很棒的思考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_^???              Cecilia

(还没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16
匿名  发表于 2008-8-25 08:48:00 |自己

首先,有没有可能强调自然科学的模式与方法的逻辑实证论,用于探究组织现象会产生问题呢?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作出的行为恐非全受自然事件的「因果法则」决定。管理研究既以人或组织为对象,逻辑实证论者若完全以自然法则解释人或组织的一切行动,应会有问题产生。至少,我认为实证论用于解释管理理论虽然有部份的真理,例如:能应用自然事件的「因果法则」解释有关人的外部事件,但亦有缺点的,例如:不能应用自然法则充份解释人的一切行动,因为人的自由意志。

其次,科学活动的理性价值此假说是稳固的吗?研究者应会受到本身的价值、文化与处境的影响,在演绎逻辑本身的推论过程怎能保证是完全客观、理性的?就算达到全然理性,人的理性能力自有局限的考虑,如果有局限,用理性作为判断的标准合适否? 而且,逻辑实证论的理性选择途径,强调人会按照客观合理性的法则进行行为选择,此论述先将人客观化甚至物化,然后说人在这种客观选择时可以表现理性,这是不是有所矛盾啊?

还有,逻辑系统真得能掌握人类的思维活动吗?人类的思维活动真得可以简化到数个简单构念的关系吗?再者,当强调逻辑的推论,若不辅以批判思考能力,有无可能最后演变成关注的是能否就逻辑推论上符合认識論普遍法则,而不是从本体論上关乎真理与否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所获得的真理的意义又何在(这似乎某程度亦是乌大师的担忧)?

此外,对于一个客观的词字或是构念的定义,每个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有其主观的诠释,验证这些看似客观认知所得的主观数据,反倒是似乎离「客观实体」的假设越来越远了!甚至,就数据验证而言,在符合概率原则下的证据,有多少能真正呈现的是确实的真理?

当逻辑实证论的假设的可靠性遭到上述质疑时,如果科学的增长不是建立在不可撼动的基础,科学的价值不是奠定在创造可以信赖的知識,我们怎么知道科学比其它非科学的知識更可靠?                       Cecilia

(还有一楼!^O^~ 快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17
匿名  发表于 2008-8-25 08:49:00 |自己

最后,检证原则(The principle of verification/verifiability)是逻辑实证论用来区分有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的语句和没有认知意义的语句的判准。这意谓着任何思想,若不能得到型式化的逻辑证实,就不是真理。而且,检证原则要求说,如果x是具有认知意义的语句,那么,就需有方法可以验证x的真假。然而,原则上存在的方法现在不一定存在,这种情况不就对于检证原则作为认知意义的判准产生了威胁吗?举例来说,前面讨论过的跨层次的议题,至今,概念与方法上仍不能解决个体层面的构念如何集体对群体层面的构念产生影响就是一好例子。

写完了!虽然参考了一些数据,但我真得不清楚这些困惑能算是逻辑实证论的“可能问题”吗?当然,如果不是要回答这个从未想过的大哉问,上述的这些困惑从未在我脑中出现过。这次经由阅读、吸收、咀嚼与思考的过程,做了一尚不够完整的陈述(我累了、、、)。但在这过程中更体会了博主所谓的“探讨式”的学习。

问大家个傻问题!这世间是否存在一个评判知識是否为真理的普遍法则??

我知道这答案应没有最佳解,逻辑实证论应仍是较佳解吧。就如乌大师所言:『逻辑实证大法”其实不是我求真门最上乘的武功。只是当初清虚祖师觉得“逻辑实证大法”是我求真派最容易有系统地教授的武功,其它的上乘武学总要讲个人的领会和顿悟,不易传授。所以才选了“逻辑实证大法”作为本门的主流武学』,是吗?   Cecilia

后记:藉此机会我把博二学的东西复习了一下。这才明白为何此次蛮认真看待这研究方法哲学议题的探讨!原来、、、在这「求真」的路上,是我博士导师引我进入「管理思想」的世界。想到当初他教导我们时的辛劳,还有我这资质驽钝的学生让他在此课程经历的挫败教学,有个想法渐渐在脑中成形:何不把这问题的思考视为「管理思想」课程的学习回顾,作为我感谢我博士导师的具体作法?很可能,我博班导师不会参访此博客,但仍想跟他说声『谢谢您,Dear Mentor!』

(会不会废话很多啊? ^_^!!! (唉!))

p.s.我要潜伏一阵子,祝大家学习愉快 ^^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8
发表于 2008-8-25 14:05:00 |只看该作者
Cecilia, 你的分享我不以致评,因为我不是哲学家,哲学懂的也不多。只是希望回应你的问题。你想知道「这两位分属诠释学派与实证论的信仰者后续的对话内容,和对话的画面」。
对话的画面是我是讲员,他是听众其中的一位,环境是我讲完了管理方法研究后的开放问题回答部分。讨论的内容很简单,我回了一句以后就停了。我只是反问了一句,「你相信牛顿的引力的概念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他主观地建构出来的?」这个问题反映了我虽然是功能派的,但是我却背叛了实证论最基本的原则——真理客观的存在。所以,我不敢讲我是一个实证论者。
最后,我希望多讲一点,就是过去的哲学家都没有想到今天的研究者是用“统计学”来定义关系的。量子力学讲的是电子在一个地方出现的几率,而不是确定的电子会产生或是在哪里。同样的,管理学讲的是构念之间的相关(系统误差)和发生的统计几率(随机误差)。我们可能不一定要知道“每一个企业或员工”是怎样的。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匿名  发表于 2008-8-31 15:10:00 |自己
我个人对科学的信念是科学非全然客观,也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尚认同这强调概率的「逻辑实证论」或许是评判知識是否为真理的较佳解。对于这观点,不知Kenny同意否?如真是如此,这强调「构念之间的相关(系统误差)和发生的统计几率(随机误差)」的研究方法,应用时除了遵循 “极大化研究的系统变异,控制外生的系统变异,与极小化误差变异”的原则,不知是否还有其它的葵花宝典可以尽量补足这方法的极限?就教于Kenny.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20
匿名  发表于 2008-8-31 23:46:00 |自己
前面向博主请教了概念问题后就没有继续了,主要是觉得这不是一时可以想清楚的问题。不过一直觉得Kenny的这个帖子是个可以引发大家思考的好帖子,不希望它被遗忘~~~ 如果我们都不花时间好好想想我们研究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是等于浪费生命吗?感谢Cecillia对于科学哲学中一些根本问题的详细回顾,以及eleven,学习者,source白熊的观点,获益颇丰。继续抛点砖,期待大家能继续讨论下去。^_^

我同意前面Eleven提到的现在学术的竞争似乎更像是产业的竞争,学者也被放在市场上拍卖。让人挺遗憾的,因为结果必然是生意红火的得生存。不过如果可以抛开目前人们如何做的问题,如果我们有机会不跟随现在任何一种方式,我们自己应该如何理解学术呢?

Kenny与那位台湾老师的对话中有一个词是重要的——相信。学习者也提到了他的“信念”。我们相信管理学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看起来滑稽,可我们相信它是什么确实决定了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去了解它。比如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相信看到的是客观的吗?”“我们相信有稳定存在的客观规律吗?”"如果真理是‘是’或‘否’的问题,那么以概率形式存在的到底是什么呢?"

很长一段时间,科学采用的都是决定论的世界观。我们认为,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世界是连续的、必然的,是完全确定的。我们相信,事物是遵循严格的因果联系的,有因必有果,一定的原因会决定一定的结果。我们希望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因,这样才可以预测和控制其结果。这也是科学研究这个职业可以存在的基础。爱因斯坦是决定论的支持者,他不能够忍受世界的不确定性。他晚年追求统一场论,试图将基本粒子的几种作用力统一起来。我们虽与爱因斯坦隔行,却基本上是追求相同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会每当多找到的一个变量可以让我们关心的“R平方”增加一些就万分欣喜。

如Kenny前面提到的,量子力学的出现不但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更是用微小的粒子重重地挑战了人们一直所相信的决定论。在量子力学中,我们曾经熟悉的物理定律不再成立,严格的因果性和决定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事件发生由几率决定。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或称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够同时精确测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科学家们愕然了。记得一位物理学家的话很有趣,大意是:创造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上帝很仁慈,他允许我们用理性了解基本的规律,足够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却在细微的粒子上留下了小小的不确定性让我们保持谦卑。

如果说物理学在量子力学之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曾经在“确定”的摇篮中,那管理学研究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会用概率来说明问题。不是因为我们也发现了不确定性原理,而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很少找到如牛顿定律那样至少在普通的中观世界中可以做准确预测的东西。一直觉得有一点是管理学中做的不够的(可能因为我了解得太少了),当物理学家发现一些他们不可以预测的东西,他们寻找原因,不确定性、互补性、概率、观察者对系统的扰动,这些思想汇集起来就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而在管理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可预测时,将其简单归为该研究不关心的其它因素以及样本误差、随即误差。这是否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呢?

再回到Kenny的问题,逻辑实证论这个名词的字面意思其实已经包含了现在研究方法的两个要素——逻辑和实证。我的理解是,逻辑是我们基于前人的理论和一般逻辑的准则在理论层面推导出新的规律,而实证则是我们用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来检验我们推导出的规律是不是错误的。这两部分各自存在什么问题呢?先看逻辑的部分,先不谈康德对于理性的批判,仅仅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领域里,对于不同源的数据,有时相关关系显著达到.3或.4已经让我们非常满意,可这也仅仅意味着我们可以解释结果总体变异量的9%~16%而已。在我们尚不知那80%以上不可以解释的部分是什么东东的时候,我们已经高兴地把找出的关系作为理论用来推导下一个理论了,而且我们在推导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去考虑概率的问题,仅期待在新的研究中看到一个显著的关系就开心了。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丢骰子不是吗?

一件事情如果值得做,就值得做好。虽然我们人类认知能力实在太有限,但在我们目前的管理研究中是否已经尽我们的能力做到最好了呢?可以如何改进呢?大家可以说说看哦。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