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方法的极限(1)

[复制链接]
51
匿名  发表于 2008-9-9 07:20:00 |自己
有自然规律法则吗?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52
发表于 2008-9-9 23:46:00 |只看该作者
我在「我对理论的理解」的日志里已经讲过了,科学的方法是:
1.建立理论、模型解释现象
2.从理论逻辑地推导可以验证的假设
3.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该假设
4.放弃在验证中推翻了的假设、或者修改理论
5.暂时接受在验证中不可推翻的假设的背后理论
凡是不按着这个研究方法(态度)而行的都不可以叫做科学的研究。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匿名  发表于 2008-9-10 08:14:00 |自己
那么科学与自然规律会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或者说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行为呢?请kenny指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54
发表于 2008-9-10 09:10:00 |只看该作者
以我有限的知识,我没有听过有「科学的行为」的东西。我已经讲过了,科学是一种「方法」或是「研究事物的态度」。用这一种方法得来的知识叫做「科学的知识」。如果「科学」与「自然规律」有关系的话,大概「科学」是发现(或是“建构”,这个是一个大问题,我不在这里讨论了)「自然规律」的一个方法吧!

有很多其他有用的知识不是用科学的方法得到的(比如哲学、美学、伦理学等)。我对「行为」这个字的理解是只有“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例如人、动物等)才可以有行为的。 “地球绕太阳转”是一个通过科学找到的“知识”,不是“行为”。所以、我不太明白你讲的「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指的是什么。如果你讲的是「自然的养生之道」(如早睡早起、心平气和、注意饮食等),那肯定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你讲的是「人随着自然既定的规律而生活」(如专重别人、相亲相爱???)的话,那也肯定是与科学没有关系的。总而言之,科学是「方法」,我很难想像「方法」与「行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果我误会了你的意思,请指正。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匿名  发表于 2008-9-10 09:52:00 |自己
以前在新语丝上看到的一个染布的故事,供大家一笑。老张也有自己的model,也是可重复的,也是可证伪的,但是缺了什么呢?

说的是很早以前染布行业的事儿。过去因为技术落后,我们前辈染布匹的时候要用大铁锅烧开水再加入颜料和布匹一起煮,这种土办法染出的布在洗涤的时候很容易褪色,如果要是哪一家染出的布不易褪色或褪色慢一些就会赚更多的钱,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忽然有一天老张因为生意不好生气了(或者因为酒喝多了),在煮布的时候拿着木棒用力敲打铁锅以消心中不快,但染出的布却出乎了老张的意料:这锅布不容易褪色(铁锈敲进锅里了)!老张是个聪明人,马上想到了是不是因为敲打铁锅的原因,再试一次,果然!老张简直高兴疯了!要发大财了!马上鸟枪换炮……换一只大染锅,扩大经营规模,洗刷干净之后(没了铁锈),开染,可是这一次又出乎了老张意料了……染出的布照样容易褪色!老张苦思冥想了好多天:“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我的心不诚而得罪了神灵?”“对!”于是老张沐浴更衣,焚香磕头,斋戒三天,在煮布时避开一切闲杂人,嘴里还念念有词,左三圈、右三圈敲打铁锅七七四十九下,嘿!果然灵验了……染的布不褪色了(过了几天铁锅又生锈了)!从此老张每次染布都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神灵,生怕被别人偷学了。老张也发财了,当他年老将死的时候,就把他的一个儿子叫到床前,气喘吁吁的教了绝招,并且规定家规: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儿子含泪点头。老张家的绝活也就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也一代一代的生意兴隆,直到有一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张家染锅换成了时髦的不锈钢锅,从此,老张家就再也没有染出过一次不褪色的布了(再也没了铁锈),而他的后代还是谨遵着他的教诲,在各种场合宣布我家染的布有八代历史,不使用任何化学颜料,无任何毒副作用,永不褪色!我家的染布技术是另外一种你们不了解的科学,是一种用现代思维方式解释不了的科学!可是老张家的生意却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了。这就是大多数中国经验的发展过程。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西方,老John也在苦思冥想“为什么?为什么?”“是不是这铁锅欠打?”“是不是还需要加点儿什么东西?”老John这一辈子再也没染出过一次不褪色的布,他快死的时候告诉他儿子一定要想出原因来,后来他儿子发现只要加入铁锈沫沫染出的布就不易褪色,再后来他孙子发现加入的是氧化亚铁,他申请了专利,再后来他们国家染的布都不褪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56
发表于 2008-9-10 13:27:00 |只看该作者
Jane问:「但是缺了什么呢?」我尝试用几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回答Jane的提问。

第一、 波普尔(Karl Popper)讲的“证伪”是指在不同的环境的下都可以重复的验证证据。我相信提出「冷核融合」的Fleischmann與Pons还是会说他们的实验结果是可以重复的。问题是由谁来重复?怎样来重复呢?如果你每天回家都看见丈夫躺在沙发上只看着电视,什么家务都不做的,虽然屡试不爽,你大概不会下结论说:「天下男人都懒得像一条猪」吧!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染布商都有同样的结果?(因为他们的铁锅都是生锈的)。如果是,那就通过了第一步。因为所有染布商,只要敲打铁锅,染的布都不会褪色。「敲打铁锅」是一个普遍的因,「不会褪色」是一个普遍的结果。
第二、 第二步就进到我不停地强调的“理论”的重要性了。为什么“敲打铁锅,染的布都不会褪色呢?”没有一个理性的解释,就是只有结果没有理论了。你可以说理论就是「要专重神灵,斋戒沐浴,再左三圈、右三圈敲打铁锅七七四十九下,神灵就会叫铁锅驯服」!这是看见结果后想出来的所谓“理论”,从理论到假设没有“必然性”和“排他性”。所以就变成是验证“假设”而不是验证“理论”了。西方商学很多研究都是犯了这个毛病。
第三、 这个也牵涉到我讲的理论的层面的问题。「敲打铁锅使染料不褪色」是一个层面的理论;「铁锈使染料不褪色」是另一个层面的理论;;「氧化亚铁使染料不褪色」又是另一个层面的理论。请问,我们找到了答案了吗?为什么氧化亚铁可以使染料不褪色呢?是不是铁分子或是氧分子把染料和布料的分子键(连接)固定下来?为什么可以固定下来?这样一层一层的问下去,可以永不止息。
第四、 骤眼看下去这好像是挑战「科学精神」的一个故事。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后来是怎么知道氧化亚铁是令到染料不褪色的原因的呢?难道是他的孙子做了一个梦,才恍然大悟吗?到最后,还不是「科学」的方法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吗?
第五、 波普尔讲的“证伪”主义,不是的“证正”主义。在科学的范畴里不可能下结论说我找到永恒的真理的。对于不能“证伪”的东西,我们只是「暂时接受在验证中不可推翻的假设的背后理论」(我在51楼的第五点已经讲过了)。牛顿的力学就是最好的例子。雄霸了物理学界几个世纪的经典物理学,要到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出场的时候,才让我们看到它的极限。
最后,就算老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起码他有科学的精神,去探索、去假设、去验证。我个人觉得,这总比想想孔孟思想、孙子兵法可以怎样用到染布上为好。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匿名  发表于 2008-9-10 15:17:00 |自己

今日午后最快乐的事就是看了Jane染布的故事所带来的省思与Kenny精辟的回应。从这两帖论述,对于何谓科学的研究,似乎更明白些了。谢谢两位! 只有一个贪心,Kenny提到『、、、这是看见结果后想出来的所谓“理论”,从理论到假设没有“必然性”和“排他性”。所以就变成是验证“假设”而不是验证“理论”了。西方商学很多研究都是犯了这个毛病。』。Kenny有空时,能否再举个例子,协助我更确切的体会何谓「验证“假设”而不是验证“理论”」的意涵。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58
匿名  发表于 2008-9-10 15:54:00 |自己
感谢Kenny精辟的观点,和学习者同感,看Kenny的回应也看得很开心。有了这样的几个角度来思考,学会判断一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科学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经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的似乎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太好了 ^o^

只有两个小小的观点想与Kenny商榷。

1、Kenny提到,“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后来是怎么知道氧化亚铁是令到染料不褪色的原因的呢?难道是他的孙子做了一个梦,才恍然大悟吗?到最后,还不是「科学」的方法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吗?”

我猜每一个科学发现的开始都有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在一堆杂乱五章的信息上的飞跃,有时候真的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更不可以说是“科学”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后面的环节上进行严格的、科学的训练和要求,而在前面的环节鼓励创新呢?科学家里真的有人是做梦得到的启发呢。 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首先发现。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苯地结构成了十九世纪的一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当时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像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为了探究谜底,凯库勒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工作起来就忘记了休息,黑板、地板、笔记本,甚至墙壁上,到处都是他写下的化学结构式,但是一直没有结果。直到有一天,凯库勒苦思冥想,他想着想着昏昏入睡了。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他被这奇异的梦惊醒了。这珍贵的一刹那梦境,给他带来了启示: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苯分子用一个六角形的环状结构来表示不是很好吗? 在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庆祝大会上,凯库勒报告了自己发现苯环结构的经过。

2、传统思想在科学研究中未必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看我们怎么用了。很多学者把中国的传统思想作为所谓的“文化”推导出一些结果,然后来检验。这样做的确是很不科学。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代表了这个社会在很多年里的“经验积累”,实际上是很多现象的一个浓缩,只是还没有到理论层面,没有成为科学的知识。但是如果使用恰当,它们应该还是可以给予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不少启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59
发表于 2008-9-10 16:45:00 |只看该作者
当理论与假设没有必然的关系的时候,研究者验证的就只是“假设”而不是“理论”了。比如你说,根据企业资源论(resource based view),能够有独特资源的企业必然在市场上成功。所以我们假设(Ho)人才(“人力”资源,human captial)越多的企业,就是在企业内越多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利润就会越多。结果收集了500家企业,发现控制了其他重要变量以后,员工的教育水平跟企业利润没有关系。「假设」被推翻了,但是是不是「企业资源论」有问题呢?我看,只要我们好好的读Jay Barney 的「企业资源论」的话,你肯定可以知道「企业资源论」与这个假设根本没有一定的关系。Barney的理论根本没有要求这样的假设。所以推翻了假设,不代表你可以推翻「企业资源论」这个理论(我们暂且叫它做一个理论吧)。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60
发表于 2008-9-10 16:45:00 |只看该作者
1.我从来没讲过理论的发现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对这个问题,我以为我在「理论与逻辑5 (可怜的管理学)」讲了一遍,再在48楼第一点重复一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果大家忘记了,我再引一次48楼的话。【我的理解是「科学方法」是从验证理论开始的,你的理论从哪里来根本不重要。所以定性分析的理论建构严格来讲,应该不在科学的范围。你试试看问爱恩斯坦“为什么他知道「光是波」可以用来解释光电效应”?是不是不能解释来源的话,理论就没有意思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这个理论从哪里来根本不重要。所以,定性分析不在科学的领域里面。】你讲的是苯的分子结构这个理论怎么来的,我讲的“难道是他的孙子做了一个梦,才恍然大悟吗?”是讲怎么知道这个方法是真的、好的(验证的部分)。前者根本不在科学的范围,后者才可以讲科学不科学。

2.我从来没有贬低中国文化的意味。我挑战的是这一种研究的方法不科学。你说:「但是如果(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用恰当,它们应该还是可以给予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不少启发吧。」这又是犯了上面同一个毛病。你说的是“理论的发展”的问题,我讲的是接受什么才是“科学的”管理知识的问题(验证的部分)。我怀疑的是我们熟读孔孟哲学,知道孔夫子叫我们怎样做人和对人、对事以后,就用这样的教训用于今天的经理应该如何如何的管理企业和下属。这样的做法最多可以叫做「管理的哲学」,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叫做「科学的管理」。我听说加拿大有学者正试图总结「孙子兵法」的精要,发展了测量一家企业有多大程度应用了「孙子兵法」来管理的量表,现在正收集数据,来验证是不是越是用「孙子兵法」来管理的企业的业绩和员工满意度都越高。这就是科学的“中国”管理了。看见这样的研究,我拍手也来不及啦。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