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8-6
- 注册时间
- 2004-10-22
- 威望
- 1
- 金钱
- 3066
- 贡献
- 115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18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31
- 主题
- 26
- 精华
- 1
- 好友
-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10-22
- 最后登录
- 2018-8-6
- 积分
- 3182
- 精华
- 1
- 主题
- 26
- 帖子
- 331
|
RE:关于素质能力模型的讨论
楼主,请教不敢当,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因为我也是在去年设计的素质模型,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目前还主要是用于培训。
诚如您所言,我们在访谈过程中确实能分析出这个岗位需要哪些素质能力,这一点我在做的时候也有同感,不过在具体选取哪几项素质的时候我还是让各位参与者进行表决的,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有二,第一毕竟他们自己是最熟悉岗位工作的,避免了我们的想当然;第二因为是他们自己表决出来的,所以他们会有最大的认同度。而我们要做的也有二,第一保证各项要素是独立的,没有交叉;第二对明显的偏颇认识进行引导。不刚是要素的分级描述要素的选定是这样,在要素确定之后进行分级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主要是大家讨论,我们来做引导。
不过您说的基本的框架也是需要的,比如我做的素质模型就将所有的要素分为态度、技能、历史要素(如学历、经验、职称)三大类,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岗位就是没有人选历史要素,这些都是可以的,只要我们分析成为优秀员工的素质具备了(这在对优秀员工及其主管进行访谈时可以得到)我就认为这样的选法是可以的,是合适的。
再说一下完成素质模型之后的分级,我们是粗的分成三个级别,以研发工程师为例,分为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然后每一个级别中又分为三到四级不等,然后引导大家来对每个级别各项能力要素应该达到的级别来划分,这样分出来大约就把研发工程师分为了十个级别左右,初级中的第一级只是做为入门级所以各项的要求都很底,但也并不是都处于要素的第一级,高级中最高级各项要素基本上达到了最高级,但并不是全部,这些都是大家认同的。
这就产生另一个问题,在划分级别的过程中,本岗位的员工会顾及自己的利益而有意将级别划低的问题,我是通过请该岗位的主管在场并以表现优秀的员工做为主要分级参与讨论成员,并将几个层级的大致情况先和大家描述的,比如1、4、7、10都代表什么意思,我们先把这几个级别定出来,然后在用插入的办法来逐渐解决中间的划分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应用的很顺利。
在一年多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每个要素的第一、二层级基本上采用了负面的描述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划入该级别的员工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个问题已解决,我是将这两个级重新用对等的正面描述来重新描述的)
2。各个岗位族囊括的岗位过多,而同一类岗位中的不同岗位有的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一些员工对同一套晋升方法持有怀疑。
3。行为描述的不够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不太好参照(这个只能日后逐渐完善了)。
4。针对每项素质的每个层级开发对应的课程从理论上可以说的通,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非常之难(关于这一点我到是持乐观态度,觉得随着培训开发方法的完善会逐渐解决的)
5。我采用的是一年评档,三年评级的方法(因为十级的每一级又划分为三档,这是和宽带薪酬对应的),从目前来看操作的不理想,因为现在是使用的第二年,从各主管年底提交的考核中看对能力的考核基本上缺少必要的关键事件。
还有不少的问题,这里就不在一一述及了。
而且今年公司进行重组,整个架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扁平结构成为了事业部模式,所以所有的工作又得重新来过,虽然以往的许多资料仍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毕竟又与以前有了一定的区别,所以我现在的工作重心又回到了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上面去了。
总的来说,素质模型是个好东东,而前期的推动阻力也是很大的,而且见效也是缓慢的,到底有没有必要花大的精力来做这样的工作,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这只是我个人认识,难免有偏颇之处,希望能和大家继续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