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管理研究理论和贡献探讨

[复制链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91
发表于 2008-8-2 23:27:00 |只看该作者
(1)问:管理学研究是为了做出理论贡献还是应用呢?
答:这个问题似乎把「理论」与「应用」二分了。我的理解是「理论贡献」终归还是为了「应用」的。我们搞了「工作嵌入」、「工作满意度」、「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等抽象构念,不是为了帮助我们管理吗?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没法应用的话,搞理论来干什么呢?只是有些研究更「抽象化、理论化」而已。但是,当我这样讲的时候我要说清楚,替一家企业做一项咨询项目不可以叫做「应用」的研究。我讲的「应用」还是要有一定的一般性的和抽象性的。
(2)问:如果是理论贡献,那么其表现形式是什么?是提出新的理论、增加对新的现象的理解还是拓展原来有的理论?
答:研究是同时欢迎「新理论发展」(theory building)和「旧理论拓展、验证和应用」(theory testing)。不过,以现在管理理论的贫乏,我建议多做点前者。
(3)问:是否理论贡献都是基于您的以上模型中从解释构念之间关系而出发的?  
答:我的理解是理论多半是解释现象为出发的(如果我看漏了什么,请提醒我)。解释现象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发展出一些构念,利用构念之间的关系解释现象。自然,也有很多理论不是这样的。我以前举的选拔里的「双因子理论」就没讲什么构念之间的关系了。又如社会心理学里讲的「遵从理论」(conformity theory)也没有讲什么构念之间的关系。激励理论中有名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也没有讲什么构念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讲的是例子,不是规定。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92
发表于 2008-8-2 23:35:00 |只看该作者
Oops! 回了以后才知道 hailiu 的问题是你贴的。不过我的理解「日志」是我的特区,你们应该不可以提问或写进去的。
其实我也会尽少用日志,以免混乱。除了第一个日志是中人网金小姐帮我写的以外,我写第二个日志是因为要画图(这里不准画图),写第三个日志是因为内容太长了,电脑不容许我贴在这里。:-)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匿名  发表于 2008-8-3 13:41:00 |自己
从与Kenny的交流中收获很多。特别是关于“理论贡献不足”的5种情形,虽然也许有其它情况,但这些情况我发现是很多人经常有的问题。这里我想进一步就理论贡献的提出问题。
KENNY已经就理论贡献不足的情况做了讨论。那么,什么是‘理论贡献足“呢?固然我们已经从Whetten(1999)在AMR的PAPER中看到了该论述,但是还是很模糊。
记得KENNY在很多次讲座中都讲到了”NEW PERSPECTIVE“是最重要的贡献。而且从KENNY这里的论述,我感觉:模型与理论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模型仅仅是理论的表达形式而已,真正精华的部分是理论。所以,一篇好的论文不在于花哨的模型,而在于理论所蕴涵的思想(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对???)。
所以,如果是真的有理论贡献,必须从思想上要让人懂得该PAPER的理论贡献。这些思想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就是Whetten所说的WHAT、HOW、WHY、WHO、WHERE、WHEN。
KEENY,我的理解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94
匿名  发表于 2008-8-3 15:18:00 |自己
(1)问:什么是“理论贡献足够”呢?
回应:我觉得解释“理论贡献是否足够”最好是用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告诉了我一点我想不到,或是不知道的东西」。所谓新的「视角」(perspective)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举个例说,我看完「工作嵌入」后我可能拍案叫绝。觉得这是「离职」的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但是你可能觉得还不外如是。所以一般好的期刊都要三个评审。这些评审既然在这个领域做了这么多年(一般找评审都是对题目非常熟悉的人)。三个专家,再加上一个编辑,到底什么是「新瓶旧酒」、什么是「豁然开朗」,大概不会分不出来吧。
(2)我很同意你讲「模型仅仅是理论的表达形式而已,真正精华的部分是理论。所以,一篇好的论文不在于花哨的模型,而在于理论所蕴涵的思想 ……如果是真的有理论贡献,必须从思想上要让人懂得该文章的理论贡献」。 不过话说回来,模型其实是理论表达的一个方式。所以我们也不可以说模型全不重要。
(3)问:「这些思想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就是Whetten所说的WHAT、HOW、WHY、WHO、WHERE、WHEN。」 
回应:我很同意你的看法。终于有知心人了。 :-)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95
匿名  发表于 2008-8-3 18:39:00 |自己
谢谢KENNY!
所以,采用新的角度、不同于“旧”的研究的研究就是一种理论的突破。关键是真正令人感觉到你的研究很新颖,而不是形式上的。所以,在看好PAPER时,在INTRODUC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DISCUSSION部分,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真正贡献。而METHODOLOGY部分仅仅是工具(当然必须遵循科学的步骤)而已。
我说的对吗,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96
匿名  发表于 2008-8-3 18:54:00 |自己
非常同意KENNY所说REFEREE对于理论贡献的判断:(1)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感觉。(2)通过严格的匿名评审来保证这种主观的个人感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诚如您所说,如果要说“大”理论的话,组织行为学中不外乎是reciprocity理论和social identity的理论,而战略管理的研究也不外乎是agency theory、social capital、RBV等理论。
我以前一直有一个误解:在我们的PAPER中必须有完全不同于以上理论的理论,才叫理论贡献(如具有新的花哨的名称、新的框架,总之一切都是新的)。但这样做非常困难。因为创造一个新的理论不但难度大,而且仅仅在一篇PAPER中就提出了某理论确实很难令人接受。
我的这种感觉我估计身边的很多人都有同感。我们时常感觉到,身边的一些PAPER没有意思,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是因为可能个人确实不喜欢这样的研究方式。二是一些PAPER存在很明显的缺憾,如方法论上或者是理论上的。对于后者我们当然要摒弃,但对于前者要分情况对待,不要完全否定。虽然我不喜欢,但也许他人喜欢(因为他人觉得这篇PAPER有重要贡献),所以能发表。
因此,个人也要扪心自问,是否个人的偏见太强。学术生涯也是个人不断在学习的过程。

看到KENNY对于我们的提问不厌其烦地做出回答,真令我们感动,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97
匿名  发表于 2008-8-3 19:14:00 |自己
本来想下网了,但忽然又想起一个问题。担心明天忘记,所以这里只好赶快写出来:((

在很多PERPAR中,我感到现在很多人有时候也会犯这种错误。有些PAPER是这样做的:比如变量A、B、C、D。A与C有理论甲解释,B与C有理论乙解释,而C与D有理论丙解释。文章仅仅把这些理论一一罗列出来,但这些理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些PAPER作者的理由是:所有的PAPER都是这么做的:变量A、B、C、D、E.....。理论甲、乙、丙、丁.....。那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做,我不可以这样做呢?
我这里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几个子理论用得是否恰当以及有力呢?
再次感谢KEENY!!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98
发表于 2008-8-3 21:48:00 |只看该作者
Hailiu,你说:「理论部分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真正贡 献」,这点我是完全同意的。不过,如果说「而方法部分仅仅是工具」,我却有一点点的保留(可能我是搞方法出身的吧)。论文的贡献有很多种,我一直讲的都是理论的贡献(因为我觉得现在我们很缺这个)。但是,不可否认的,有些时候方法的改善会为我们带来新的亮光。比如离职的研究从logistic regression进到event history analysis,是一个极大的改进。组织行为学从「回归分析」跳到「结构方程建模」,再到多层面、跨层面的研究,也是极大的改善。所以,除了理论的贡献外,方法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99
发表于 2008-8-3 22:09:00 |只看该作者
我蛮同意你的讲法。如果用你的词的话,一个研究者说不定穷一生都在建立“一个”所谓“大理论”(或者说是一个“基础理论”Grand theory可能更好)。所以,我建议我们同时做不同的研究,有一些“大”(基本)一点的,有一些“现象化”(皮毛)一点的。不过,最好是都在一两个领域里。不然的话,就很难有大的贡献[我就是一个最好的失败例子:-(]。
我也很同意你第二个看法。很多时候同学会问我,Kenny这篇文章犯了很多你说的方法上的毛病(比如有「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bias),为什么还可以在好的杂志上刊登呢?其实,很多不同的可能原因。比如说它的观点可能是很新(像Huselid第一篇SHRM文章)、也有可能它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像「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有可能是作者提出的概念很有潜质(像「工作嵌入」)、也有可能真的是随机误差。我的建议是我们在学习的阶段就学习“欣赏”这些文章有什么好,等你学会了以后,慢慢就可以学习评价一篇文章有什么不好了。如果一开始就不停的骂,是有一点危险的。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00
发表于 2008-8-3 22:28:00 |只看该作者
hailiu,你在上面讲的「变量A、B、C、D、理论甲、乙、丙、丁」的问题我非常欣赏。我当副主编的时候,往往拒绝文章的一个理由就是理论和假设太片段性,缺乏合一性。往往是一篇文章内三个假设,三个不同的理论框架,我看不见一个固定的思路。到头来给人的感觉是东拼西凑的。我常常用来做笑话的,是曾经有一篇文章里一共用了13个不同的理论!作者大概觉得他的理论基础还蛮强的吧。所以,我有点觉得奇怪,你为什么问:「如何判断几个子理论用得是否恰当以及有力呢?」我常常强调,一篇文章里应该尽量用同一个视角(perspective)。为什么要同时用不同的“子理论”呢?如果真的需要的话,我看只有一个法则,就是「合一性」(cohesiveness)和会聚性(convergence)吧。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