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管理研究理论和贡献探讨

[复制链接]
61
匿名  发表于 2008-7-29 23:00:00 |自己
静静的雪,你好!你提到的问题我以前也有想过,不知道是否对你有帮助,如果有错,请Kenny 帮忙纠正,谢谢!国外有关测量的研究发现一般情况3~11点都可以用来做Likert量表。奇偶和点数各有利弊,如果你希望答题者一定要分出正向或负向,最好用偶数个点;如果样本较小,最好使用点数较多,如6或7级量表,因为容易测量出较多的variance(变异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用20个点测量,回答者其实可能完全分不出8和9的差异。根据我有限的理解,一般5~7点我们都可以选择,最好和同一份其它的量表相一致,便于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62
发表于 2008-7-29 23:24: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静静的雪
一般的研究结果是Likert五级和七级量表的结果不会有很大的分别。我觉得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不过,也有人说问中国人最好用双数的量表(例如六级),因为中国人都不太喜欢有极端的回答。用单数的话会有很多中间的答案。例如是五级的3分和七级的4分等。用双数的话回答者就一定要表示正或负面的答案。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63
发表于 2008-7-29 23:39: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凤舞九天
首先,谢谢Jane帮我回答了一个提问。其实如果大家可以这样一块分享可能更好。
凤舞九天,我同意你讲的关于战略研究量表的问题。不过,我看还没到“伪科学的嫌疑”的地步吧。伪科学是Popper讲一些我们以为是科学的,但是违反了科学原理的学问。就算量表信度和效度不高,也不可以说是伪科学。牛顿的力学就是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没接近光速,而且我们量度速度还没到这个准确度,我们才看不见它的边际条件。你不会说牛顿力学不科学吧!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像「元分析」这类的工具。个别的研究的不足是可以用大量的研究结果来补足的。我的建议是在每一个研究里尽我们的能力做好,经过时间的积累,客观的研究结果是会出来的。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匿名  发表于 2008-7-30 00:54:00 |自己
Ben Schneider (1987) 在Personnel Psychology, 第40期, 437-453页一篇题为 “The people make the place” 的文章里面批评过去Kurt Lewin的假说,说行为(B, Behavior)是人(P, People)跟环境(E, Environment)互动的结果。意思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底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用数学公式写出来,就是B=f(P,E) 即B是P和E的函数。Schneider 提出一个相反的意见,说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 E=f(P,B)。意思就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行为创造了不同的工作环境。

为了支持他的观点,Schneider提出了一个叫做 ASA模型的企业运作模型。模型中的第一个“A”是Attraction,就是「吸引」的意思。第二个“S”是Selection,是「选拔」的意思。第三个“A”是Attrition,是「损耗」的意思。他的论点是企业透过「吸引」它喜欢的人才,「选拔」它要求的人才,和「辞退」跟它不吻合的员工,循环地来闯造一个越来越一致性(homogeneous)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氛围。这个模型本质地改变了我们对企业运作的看法。根据Lewin的B=f(P,E)假说,「员工甲」之所以在「企业乙」有特定的行为表现,是因为「员工甲」的个人特征和「企业乙」的环境的配合。换句话说,「员工甲」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环境的「企业丙」的话,他的行为将会改变。但是根据Schneider的ASA模型,如果E=f(P,B)的话,「员工甲」之所以在「企业乙」有特定的行为表现,不是因为环境的因素,相反地,是「员工甲」在「企业乙」的特定行为表现,创造了「企业乙」的工作环境。如果「员工甲」在「企业乙」没有这些「企业乙」需要的行为表现的话,他将会通过「损耗」的过程离开「企业乙」。而「员工甲」到了「企业丙」,也不会改变他(她)的行为表现。简单来说,ASA模型的论点是企业透过「吸引」、「选拔」和「损耗」,只会留下有特定的行为表现的员工,因而组织氛围将越来越强。讲到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理论正准备诞生了么?

为了验证ASA模型,Schneider, Smith, Taylor和Fleenor(1998)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第83期462-470页发表了一篇名为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 A tet of the homogeneity of personality hypothesis”的研究。作者利用创新领导研究中心的数据收集了142个企业的12,739个员工的性格测验结果。根据ASA模型,企业内会透过「吸引」、「选拔」和「损耗」来帅选相似的员工,因而令到企业里面员工的特征(在这个例子中是“性格”)越来越相似。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企业里的员工真的在性格上有显著的不同。Schneider用了荣格的MBTI(Myers-Brigg Type Indicator)作为员工性格的衡量。结果发现,在MBTI的四个性格维度里面,“思考-感觉”这个维度在不同的企业分别最大。也就是说,有些企业喜欢“思考型”的员工,有些却喜欢“感觉型”的员工。企业不单喜欢它需要的员工,它更会「吸引」、「选拔」和「挽留」它喜欢的人。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讨论ASA模型的对错问题,我建议暂时我们也不要讨论Schneider et al.(1998)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以验证ASA模型。但是无可置疑的,ASA模型是一个很「理论性」的假说。我觉得也不可怀疑的,这个验证的方法确实是一个可能的验证方法(好不好另当别论)。在某程度来说,ASA模型是可以证伪的。所以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65
匿名  发表于 2008-7-30 08:38:00 |自己
thank you,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66
匿名  发表于 2008-7-30 11:43:00 |自己
Kenny,仁爱、智慧和勇气可以化解一切无明。
祝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67
匿名  发表于 2008-7-30 13:31:00 |自己
非常感谢Kenny和Jane,获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68
匿名  发表于 2008-7-30 14:10:00 |自己
Kenny,您好!你用恒河猴验证依附理论的那个例子很生动,我基本感受到了理论的作用。可还有个困惑:我们如何界定理论和逻辑呢?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我自己的粗浅认识是:逻辑是能够从知觉上说得通的。理论不但直觉上要说得通,而且还要有经验事实。因此,理论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69
匿名  发表于 2008-7-30 14:25:00 |自己
我先前请益过是不是一定要用理论才能解释现象?在写作论文时,是否一定要把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叙述出来?因外出几天不能上网,今天发现你已谈了许多,真高兴!谢谢您的教导,写的很精采!但我有些地方虽已很用力地想参透,仍想不通。能否请您有空时,耐心指导一下我这根本入不了流但很想学习的博士生。谢谢!

1. 「讲到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理论正准备诞生了么?」??您的意思是因为「ASA模型本质地改变了我们对企业运作的看法」,提供了一不同的角度视野(perspective),所以,可以算是一个理论正在被建构,是吗?这问题有没有很蠢啊??

2. 您认为ASA模型是一个科学的理论,除了该模型可以证伪外,就您先前提的几个科学理论的特质,我想该论述应都具备,但对于其中一项(要以文献作为基础),我想了解的是一个『新』的理论,论述的文献基础是其它的理论或是从现象的观察?就以Schneiderg的「吸引」(Attraction),「选拔」(Selection)以及「损耗」(Attrition)此三种不同的阶段,如果是从阅读文献而来,那些文献应是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下发展出来的,只是很可能未把此三个概念作整合或介绍,那可以说理论建构的基础仍是其它的理论吗??我实在不晓得要如何能让您明白我的困惑!

3.这到底是模式?还是理论?还是逻辑的叙述,我真得是越来越迷糊了!我是不是应该耐心的看下去才发问,以免浪费Kenny太多的时间。

谢谢Kenny没有限制不入流的博士生不宜发言,也谢谢其它学习者的包涵!  学习者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70
发表于 2008-7-30 17:44: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匿名(其实我鼓励您不要匿名,在这里大家都是在探索问题,没有谁是什么专家的)
我花了很长时间尝试把你问的这个问题定义一个答案(其实我已经看过了几本这样的书,也想过一段时间)。可惜的是我所知道的有限,同时我也不觉得这些书讲得怎样清楚。所以,只有就我有限的知识所建立的系统,和你分析一下。第一、希望抛砖引玉,引得这方面的高手可以帮我一把。第二、也作为我自己的一个反思。所以,千万别把以下的东西看成是真理就好了。
(1)我同意你的结论,但是我不同意你的推论。我同意的结论是“理论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理论”。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分别不是“逻辑是能够从知觉上说得通的,理论不但直觉上要说得通,而且还要有经验事实”。因为就算有数据支持的逻辑论据,也不一定是理论。
(2)那理论是什么呢?我尝试把理论看成是「在超现象的抽象层面,有系统的解释管理现象的模型」(注:请多给我挑战和意见,这是我随手写下的所谓定义,我是很乐意修改这看法的)。
(2.1)理论是超现象的。我们看见星体运行(现象)就建构了引力的构念(抽象的)和引力是如何影响星体运行的理论(例如引力受质量、距离影响、也跟随一定的函数规律运行等)。Hackman与Oldham观察了员工的工作特质(现象),就建构了工作的激励性受多样性(skill variety)、认同性(task identity)、重要性(task significance)、自主性(autonomy)和回馈性(feedback)所影响,而且是有一定的函数关系的模型。这五个构念是抽象的。五个构念和工作激励性的关系,和工作满意度、工作表现的关系是一个模型。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关系是理论。而理论不是在现象的层面的,应该是高于现象的抽象层面的。这就是为什么建构理论这么困难的原因,不是每一个人抽象概念思维都很强的。
(2.2)理论是有系统的。万有引力定律谈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同样电解水可以看见氢气和氧气是一个现象,水(或者是所有的物质)都会是由原子核分子组成的是一个理论。把不同的原子排在元素周期表上变成一个系统是一个模型。依附理论解释了母亲和儿子的整个交互关系。在我们发展理论来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会谈到我们的假设,比如ASA模型在谈论E=f(P,B)的时候会提到有招聘(A)、遴选(S)和耗损(A)等概念,它们是怎样运作的等等。理论是系统性地建构了一些构念的基本来源、特性和运作,和构念相互之间的关系。应用了构念,建立了假设,在讨论构念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发展模型出来。
(2.3)好的理论是可以延伸的。明白了引力的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用元素的周期性的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不同物质的化学现象。除了母子关系外,明白了依附理论我们可以解释很多人与人的交互现象。其实,如果我大胆一点说,ASA模型也有可能可以用在恋爱和婚姻上面。到底我们是在找一个适合我们的对象,还是我们跟我们的对象发展出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呢?
胡乱的写了一大堆,听听你说,有多少是合理的呢?欢迎你的意见。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