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1-27
- 注册时间
- 2003-1-21
- 威望
- 250
- 金钱
- 16832
- 贡献
- 11934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9016
- 日志
- 4
- 记录
- 0
- 帖子
- 1438
- 主题
- 69
- 精华
- 0
- 好友
- 38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03-1-21
- 最后登录
- 2016-11-27
- 积分
- 29016
- 精华
- 0
- 主题
- 69
- 帖子
- 1438
|
胡硕(2008)在「霞朔月刊」里提了一个对婚姻中夫妇的关系研究的报告,主要的结果是丈夫在婚姻的关系中要求与太太的亲密程度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受着丈夫的焦虑性影响。换句话说,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高。可是,这个关系只是当丈夫的焦虑性低的时候才有的。当丈夫焦虑性很高的话,丈夫期望与太太越亲密,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越低。「丈夫期望与太太的亲密度(X)」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Y)」呈正相关,但是其中「丈夫的焦虑性(M)」是一个调节变量,会调节这个相关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就做调节性的关系,M就叫做调节变量,因为M调节了X与Y的关系。 胡氏解释说,当焦虑性(M)低的时候,一个期望与太太亲密的丈夫(X)会表现对太太的细心和照顾,所以太太的婚姻满意度(Y)就会高。但是当丈夫的焦虑性高的时候,他会患得患失,就算“希望”跟太太的关系好,可是行出来却若即若离。当自己走了一步以后,就要太太同样的走一步,不然就会害怕太太是对自己不好。结果,太太对婚姻的满意度就会大大的降低。 请问上面这个的研究,是不是一个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呢?作者「胡说」的确实解释了X与Y的关系,而且头头是道的分析了为什么M可能是一个「调节变量」。看完下面的解释,我希望你跟我的结论会一样,上面不是一个有理论根基的研究。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我「瞎说」出来的研究的背景。我是根据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创作了这么一个研究的结果的。英国的波爾比(John Bowlby)教授根据观察恒猴母子的相交,进而研究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发展了他的依附理论。波爾比根據人種學行為控制的觀點,認為引發分離的情境就會使嬰幼兒有分離焦慮出現。在依附理论中﹐他认为孩童时期的发展对成人时期有很大的影响﹐孩童的依附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過度分難焦慮可能是因不好的家庭經驗所導致的,例如被父母拒絕或者是因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疾病或死亡等等所造成。经过大量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波爾比教授将跟母亲有不同依附关系的孩子分成(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2)焦虑依附型(Anxious-ambivalent)(3)逃避依附型 (Anxious-avoidant)和(4)紊亂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四类(注: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373;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在wikipedia查依附理论)。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依附理论可以成功地应用到成人夫妻的互动关系上。意思是说,夫妻关系也可以分成安全、焦虑、逃避和紊亂四种依附关系。以上的研究结果就是按着「焦虑依附型」的夫妻关系编造出来的。看完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见有理论背景的研究,跟只用“逻辑”论证出来的假设的分别吗?下一次我有空的时候再讲为什么我们做研究需要理论背景。Kenn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