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管理研究理论和贡献探讨

[复制链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31
发表于 2008-8-10 08:37:00 |只看该作者
Cecilia, 关于「三向互动」(three-way interaction)的回复因为要画图和写公式,不能在这里写,我写在日志上,请到我最新的日志看。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32
发表于 2008-8-10 08:58:00 |只看该作者
(1)调节作用是M调节X与Y的关系,当然有主、客之分。X与Y是「主」,M是「客」。因为X与Y的关系才是你有兴趣的问题,M只是影响了这个关系而已。严格的交互作用(严格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不把“交互”和“调节”作用看成是一样的东西)中两个自变量是平等的。
(2)「三向互动」我在日志已经讲了。
(3)其实以我所知,「调节作用」是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用词,「交互作用」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用词。所以,二词严格来讲是不能比较的。我上面的讨论,是以我的认识,这两个词在管理应用的时候的一般用法上的分别而已。就因为这个原因,「调节作用」不习惯有“增强”和“干扰”等不同类型。一般讲调节作用就会直接讲M怎样去调节X与Y的关系。Jane讲的suppressor 是心理学(尤其是计量心理学psychometrics)的用词,我的了解应该是另外一个现象,与交互调节没关系的。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匿名  发表于 2008-8-10 10:12:00 |自己
Kenny:勿勿浏览了您与网友的问答,感觉这就是我所寻找的谈话对象。这样吧,我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本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有所认识和觉悟,并对其作了一些理论性的思考,近期完成了《秩序管理概论》一文的撰写,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我的邮箱是tanrenzhong@163.com,如蒙您同意,请堤供您的邮箱,我将把该文发给您)谢谢!谭人中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34
发表于 2008-8-10 14:00:00 |只看该作者
谭先生,我已经发了电邮给您,如果您收不到,请通知我。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匿名  发表于 2008-8-10 15:43:00 |自己
辛苦了,Kenny!这么详细的说明,让一向统计智障的我,对于实做的处理,已非常清楚,很感谢!其中诸多重要的叮咛,让我想起当我第一次检视调节效用时,我的老师也一再强调的重点,真感恩有这么多诲人不倦的师长,谢谢您们。也谢谢Twotwo有关调节变项与中介变项的提问,与Jane的分享 要不,就不会有今日这学习的喜悦! 

Kenny以“职业生涯”(M1)与“性别”(M2)与“公作家庭冲突”(X)三个变量交互地影响“生活满意度”(Y)为例,说明如何检视「三向互动」(three-way interaction)的研究,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介绍统计的运用。但我想就此研究为例,就教于各位,有关调节变量的研究,我们应如何选择想关注的构念(对不起,请原谅我的固执,这问题仍是我先前提过两次的:「对我而言,每每提出一个有关调节变量或是中介变量的研究时,最难处理的是如何清楚的陈述该调节变量或是中介变量的理论意义,如何说明为何选择的是该构念而不是其它变量?」)。

这个「三向互动」研究案的假说,从Kenny简述中,我觉得个个假说的推论似乎仍停留在逻辑层面的论述,至于为何关注的是 “职业生涯”、“性别”与“工作家庭冲突”三构念交互地影响“生活满意度”,而不是选择其它的调节变项,从理论的贡献层面,我似乎无法获知(当然,主要的原因如前所言,Kenny在此关注的是利用该例子作为说明如何运用统计步骤检视「三向互动」而非关注其理论的推导!)。也就是说,如果要给这个「三向互动」的研究,一个研究背景,有系统的贯穿此研究,我是有困难看出是从何种视角发展出来的。^_^!!!

我不是要挑战Kenny 所举的例子,只是想向各位请益有关调节变量的研究,我们选择变量的依据为何?因为,这往往是我面对他人(以及面对自己)质疑时,我最难论述地令人(以及我)满意的部份!

我个人的理解是,有关调节变量的研究如同一般题目的选定原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从文献:对于我们感兴趣的现象,研究中有不一致的结论,或许就有可能发展为一个探究边界条件,检视调节效用的研究2. 从实战:以现象为师,从现实的系统观察或许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除此之外,请问还有其它的来源否?此外,就算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调节变量,有助于我们界定现有理论的边界,但有关调节变量的研究要达到如何的准地才能算是具有理论贡献?不知是否可推荐此部份做的很好的研究,让我们学习?谢谢!    

Kenny,听来自我们感动,欣赏、赞佩的话,绝不是你开设此blog的用意,但请您能接受我们无法言喻的感谢。谢谢你,感恩你背后的主!       Cecilia
回复

使用道具

136
匿名  发表于 2008-8-10 15:55:00 |自己
今天下午花了一些时间把先前的提问与解答作了一些整理,收获真多,但也发现有些问题似乎摊在那,没人回应,有些遗憾。按照Kenny回复的习惯,我猜想是遗漏了。所以,我把未回应的提问提列出来,大家如愿意,一起想想啰!(突然觉得我好像稽查队员耶!^_^!!! 谢谢你们的见谅!)

1. 学习者   /   2008-7-24 2:34:00
「写作论文时,是否一定要把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叙述出来?」
学习者提的这一点,我也有困惑。有时阅读一些还不错的期刊的论文,会发现他们未必会把论述的理论单独列出一段作介绍,甚至有时看完了,不是很明确该论文所采的理论视角为何,请问,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被接受的吗?

2. Caroline   /   2008-7-25 14:19:00 提的两个问题,都未响应!简述如下:
(1) 好像大多的研究都是「验证理论」这一类的,对吗? (这问题Kenny在后面已予以肯定)
(2)「如果你问我怎么知道是公平理论而不是其它理论的话,我就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你怎样知道过海要用船,而不是用车呢?大概是经验吧。」我想请教您,对于即将升上博三的我,要累积这『经验』有无方法可循?

有一次,有位学这提供了Two Ps的说法,他建议做研究很像玩拼图,你一定要先弄清楚你手中的这块拼图,就该议题的研究系络,应放在哪一个位置(position)且应用哪一个角度(perspective)来看。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受用!学习如何找到适当的角度(perspective)(如举例的公平理论),这内隐的知识,大家能否分享一下?

3. loutianyang补充我的问题   /   2008-8-2 15:59:00
    「于是,我只能反过来,看别人已经产生什么理论了,接下来我在此基础上来作些研究,从他的理论生出我的假设,再去验证。kenney,你说,这是否可以?」
loutianyang所提的这问题,就我学习至今的想法是,这样的做法应不能说不对,但就理论贡献度而言,就会被严重质疑了。不知大家是否同意这个看法,就教于大家。

4. 顺便提醒,匿名   /   2008-8-9 0:20:00 在日志二:「我对理论的理解」,有一回应,您大概是漏掉了。麻烦您查阅一下!

5. 你上次答复我有关「理论建构」与「理论验证」的问题,你的答复,我至今还是看不太懂,是否可以麻烦你试着让我更明白些呢? 你寫道:『我的理解是「理论建构」或「理论验证」是比较客观的环境因素,不是研究人员的主管喜好。』 
「主管喜好」应是打错了,应是「主观喜好」,但「「理论建构」或「理论验证」是比较客观的环境因素」?是什么意思啊??^_^???     Cecilia

回复

使用道具

137
匿名  发表于 2008-8-10 19:31:00 |自己
Cecilia,对于你提到的“对我而言,每每提出一个有关调节变量或是中介变量的研究时,最难处理的是如何清楚的陈述该调节变量或是中介变量的理论意义,如何说明为何选择的是该构念而不是其它变量?”以及“我们研究某个变量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问题,我说下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示:)。

正如“匿名者”所言,社会学科中的诸多学科,包括管理学极为需要“率性”,“顿悟”,或者说“洞见”。加入把对现实问题的这种视角成为理论,那么理论和方法论的关系是本与末、道与术、体与用、源与流的关系。

研究需要用什么方法(在所谓的实证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自己的理论是怎样的理论,基于此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项研究可以被当作一个“研究流程”分析,至少存在现实问题——理论视角——模型这样三个层面。针对现实问题,您的独特视角可以生成一种理论,当然其他视角还可以发展其他理论;根据你理论的特点、研究的可行性(资源问题)、个人偏好等一种理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问卷、实验、民族志、扎根理论、case、仿真模拟等等)。一般由理论发展模型多事为了数据验证,这里所提到的大部分问题实际上多是在模型这个层面来说的,比如调节变量等等,模型问题是同数据问题紧密相关的。

为什么要把一个变量放到模型中,有些小聪明是为了让模型在数学上更好看,这是属于小技巧,可用于发文章,但不是做研究的大道。模型究竟为什么要包括这样那样的变量,从根本来说不是模型这个层次所能自身解决的,而是由现实问题——理论视角自然推出的,在您清晰了解研究问题的情况下,您独特的洞见所发展的理论必然会要求某些变量,而不要求某些变量,原因就来自您自己的理论洞见。针对问题,您的理论就是在说明为什么要考虑这样那样的变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论,差别就在于所考虑的变量不同。

当您提问为什么模型要用这个变量的时候,可以推测您的研究可能存在两个问题:要么您对研究问题还没有思考成熟从而导致您的理论还没有发展完善,所以您还不能考虑这个变量是否是您理论的一部分;要么您已经从数据拟合出了一个模型, 您想给这个模型赋予意义,以“造一个理论”。

有时候数据的确有助于明确一些逻辑演绎不能具体辨析的问题,但如果完全由数据驱动(data driven)来做研究的话,其目的则往往是为了发paper而不是做真学问。

方法论是要学的,但是方法论很难解决为什么要这个变量,不要那个变量;为什么要A来调节,B来中介,C来控制的问题。问题——理论——模型不同层面解决研究的不同问题,“一个都不能少”。往往上一个层面的东西决定下一个层面的东西,但下一个层面的东西发现的问题可能又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上一层的问题。

总之,就模型本身您可能很难解决为什么要这个变量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而为什么在理论中包括这个部分,则是您对问题的独特洞见决定的,也是您的理论贡献所在。希望这个思考对您有所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138
匿名  发表于 2008-8-10 19:46:00 |自己
Kenny,我也很想赞美您的:-)
希望能为您做些什么~
不知道这样的交流和存储方式会不会让大家不足够方便?如果需要我们改善什么功能一定随时告诉我们,中人网愿意尽一切可能支持您!

回复

使用道具

139
匿名  发表于 2008-8-10 20:25:00 |自己
 Kenny:我己将文章发来,请查收,谢谢!谭人中
回复

使用道具

140
匿名  发表于 2008-8-10 20:42:00 |自己
Cecilia,很抱歉,没有仔细看您的其他回复,以为其中一个又是再说调节变量,但仔细看后,发现您实际上已经在说道理论的生成问题,因此我相信您一定明白我说的那个道理。班门弄斧了,不好意思,呵呵:)。

理论怎样生成,或者为什么要研究这样那样的变量。我也一直在思考,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大家感兴趣的都能探讨探讨。我认为和生成理论有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从现实问题首先进行选择,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问题将最终决定生成的理论的边界大小,对一些深刻的、基础的、全局的现实问题,往往容易产生较大的理论,但许多大理论似乎无法用“所谓的”一些科学方法证实哦,所以不知道这些是否是理论?

而对一些表层的、非基础的、局部的现实问题往往容易产生小理论,这些东西似乎相对容易处理,虽然看上去有科学的方法论验证,但有时候会发现很多研究的基本思想似乎早就一些人说过,做过,差别可能仅仅是用词名称不同,换汤不换药;或者领域的不同等等。这种研究当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要说思想的原创性,好像真的值得怀疑啊,其实许多工作就是把一种道理,换换位置而已,感觉没有什么顿悟性、洞见性、新鲜感。

因此我认为要选择大问题做,然后从这个问题发展局部的各种模型。因为这些大问题,基础、全局、根本,所以最可能出现洞见和顿悟;而小问题由于表层,局部,非关键,所以往往可持续性小。打一枪换个地方。

在由问题发展理论的过程中,不能事先有任何模型的预设,比如规定要有调节变量,中介变量什么的,因为这个问题是在由理论到数据模型阶段才考虑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从现实问题中能找到那些变量是必须包括的,那些是不必包括的,有没有必要构建新概念等等。这需要多观察现实,发现各类不同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命名产生概念,然后根据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再形成概念之间的关系。

顿悟、洞见往往在这个时候产生,我认为抽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最重要,抽象能力强可以从非常深的层面上发现问题的本质,给人以高屋建瓴的感觉;联想能力强则容易找到常人不容易发现的新关系,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很多时候把这个阶段过去之后,您对研究的问题会有一种一马平川的感觉,后面的工作都就明白了,重点就成了根据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进行一些研究设计,虽然也需要创造性,但已经不再想过去那样迷茫。 

这个问题虽然比较玄虚,但我认为异常重要,还望有兴趣者能多讨论讨论,交流交流。:)Eleven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