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管理研究理论和贡献探讨

[复制链接]
111
匿名  发表于 2008-8-6 04:28:00 |自己
Kenny, 多谢您的回复。我的确把您的一些回复记录下来了,并找了您推荐的书来看。这里不少朋友的提问都是有深度的,比我自己虽然感到很多不懂,但是不会提问的状态好得多。我想问以下问题:
(1)理论假设的要求“必然性和排他性”,我怎么判断自己的假设符合这个要求呢?这需要逻辑判断还是需要结合主观判断。是不是举不出反例的情况下,就可以说理论假设符合“必然性和排他性”的要求?
(2)理论发展的连贯性是怎么理解呢?是不是多个假设都来自一个理论或一个视角就是连贯的?
(3)“工作嵌入”这篇文章是用“依附理论”发展“工作嵌入新”这一构念解释“员工离职”这一旧现象的例子,您对这文章的扼要介绍,以及上面两个例子的铺垫,让我清楚体会到这篇文章的“美”。我想,慢慢学会欣赏,也是一种进步。多谢您。但是,有没有这样一些好文章,从同一个视觉,用了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个现象呢(或者,符合这样的要求的文章不能成为好文章)?
(4)如何判断“工作嵌入”这一构念的三个维度就足够反映这一个构念的全部内涵?如何判断这三个维度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12
发表于 2008-8-6 12:21:00 |只看该作者
   今天香港有台风,不能上班,又可以早点回答问题了。不过,台风过后就会连场暴雨,又苦了中国的农民了。
   在回答Twotwo的问题以前,我希望声明一点。Twotwo的心态可能代表了很多看这个博客的人的心态。就是,问问题的人都好像水平很高的,我不知道的可能太多了,要问的问题可能太愚笨了,还是看看人家讨论吧。
   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我请中人网开这个博客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
(1)是让一些没有机会听我讲研究方法却又对研究有兴趣的人,可以多学一点研究的知识,好让我们的研究水平可以提高一点;
(2)是建立一个平台,让遇到研究上的问题的人可以讨论,一同成长。
這個博客不是用來做「高水平的學術討論」的(美國的RMNET可能是屬于這一類)。相反,它是用來做「提高水平的學術學習」的。如果接觸不到一些研究根基沒這么穩固,但是卻想學又沒有好的學習途徑的讀者,我開這個博客就是枉然了。
   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里发现,中国人学习的方法比西方真的是差了一点。中国人强调「教」与「学」。结果我发现的是一个在「叫」一个在「穴」。老师不停的在「叫」,告诉学生“我要你”知道的知识(不是學生想學的知識)。学生都是躲在洞「穴」里等,等送老師送知识来,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要學什么。相對而言,西方一般的學習模式是學生去做、去試、去探討、去問問題,老師只是一個輔助者(advisor)的角色。所以我是有點奇怪,為什么我開了這個博客這么久,都是只有幾位同學跟我對話。
   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我上面講的。大家都以為自己遇到的問題太簡單了,不足一提。看見了別人問的問題很有「深度」,總覺得自己不應該問太「膚淺」的問題。我在課堂上問問題就看見這個現象。只有覺得自己百分百懂得答案的人才會回答,不然的話,怕自己講錯了,沒有面子。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有點答案的,只是不講而已。我在講臺上問同學有沒有問題,很少人會問的。但是下課以后就很多人會跑到講臺來問我。這當然不是什么不好,我的意思是它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心態,就是自信心不強,覺得問“所謂簡單的”問題是沒有面子。
我已經講過了,如果任何問題對一個人來講是困擾的,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是「膚淺」的。難道只有懂得多、懂得深的人才有資格去學嗎?所以「不要怕、只要問」,不停地問,無盡無私的分享,才是真正學習之道。也是中國人可以趕上西方的一個必要元素。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匿名  发表于 2008-8-6 14:51:00 |自己
多谢kenny的回复。这里的很多讨论使我过去对很多不太明白的问题认识清晰了很多,受益很多。

区分一种理论是社会理论还是心理理论,是经济理论还是管理理论更大的意义可能在于这些“要名分”的理论对一个学科、对研究者本身带来的利益、地位和名分。就理论本身而言,其对于现实的作用和影响同其究竟是那个学科的理论没有太大关系。让我更感到困惑的是,在这样那样的理论之前,何为管理?何为社会?何为心理?何为经济等等,经济诺贝尔奖得主的西蒙在经济理论大师的殿堂里好像不伦不类,但其对于决策、对于管理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了。许多组织行为研究所用到的理论好像的确来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甚至社会学,许多组织行为学所做的东西好像的确是心理学的东西,或者说组织领域的心理学东西,或者说心理学对组织问题的研究。

如果可以把“研究”当作“假设”,许多管理研究者的“假设”好像的确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文化学等提出来的,很少看到一种假设不是基于其他学科提出而具有其他学科都没有的,独自的特色。问题是这个“独自的特色”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唉!这个东西好迷惑啊?

再次感谢Kenny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14
发表于 2008-8-6 15:52:00 |只看该作者
(1)問題:理论假设的要求“必然性和排他性”,我怎么判断自己的假设符合这个要求呢?这需要逻辑判断还是需要结合主观判断。是不是举不出反例的情况下,就可以说理论假设符合“必然性和排他性”的要求? 
回應:我做方法的研究只有兩個工具。第一、是前人發表的論文和討論;第二、是我的理性(包括了數學、統計學、邏輯等)。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是它一方面是「逻辑判断」,也同時是「主观判断」。邏輯往往是基于一些假設之上的。比如,如果“所有人都有腦,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腦呢?這是個假設(聽說最近發現不一定是的 :-) )。到底假设是否合理就是主观的判斷了。其實,就像我現在跟您對話,你說你是用「逻辑判断」還是用「主观判断」呢?我看也不一定很容易分出來。我想當中有邏輯也有主觀的成分。我比較喜歡用「這些討論必須要理性的」的來作為一個界線。當然,我以為是理性的东西別人不一定认为是,但是理性、感性的分歧经过训练以后比較容易界定,這個我猜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經過培訓才可以成為一個好的研究者吧。
不過,我再講一次,“必然性和排他性”是我隨意講出來幫助討論的,不是什么名言雋語,不要太認真看待。

(2)理论发展的连贯性是怎么理解呢?是不是多个假设都来自一个理论或一个视角就是连贯的? 
回應:我覺得最好是所有的假設都是來自同一個視角(theoretical lens or perspective)。因為,假設是為了驗證理論而設的,你告訴人家我同時用兩三個理論來推導得到三四個假設,那是什么意思呢?除非你是在比較驗證兩個理論那一個用在這個現象比較合適的情況,不然我觉得蛮难接受的。

(3)有没有这样一些好文章,从同一个视觉,用了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个现象呢(或者,符合这样的要求的文章不能成为好文章)?
回應:我常常講的组织公平理论里的「群体价值模型」(group value model)也許是一個例子吧。在组织公平理论里,「工具模型」(instrumental model)是主流的理論。為什么员工要追求程序上的公平(比如要有一個投訴的機制等)呢?「工具模型」的解釋是因為「程序公平」帶來「公平結果」。比如,如果企業有一個投訴的機制,主管就不可以為所欲為了。Folger & Konovsky 提出的「群体价值模型」卻認為員工追求程序公平是因為「程序公平」代表了企業对员工的尊重(不然的話為什么要搞一個公平的程序來)。員工追求「程序公平」是因為員工追求企業尊重他們。研究結果發現,「工具模型」縱然是主因,「群体价值模型」也是一個員工追求「程序公平」的次要因素。

(4)如何判断“工作嵌入”这一构念的三个维度就足够反映这一个构念的全部内涵?如何判断这三个维度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呢?
回应:一个构念的维度是理论的问题。理论是研究者建构出来的,所以一个构念到底是三维还是四维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一个多维构念应该有几个维度的问题就好像一个一维构念的「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一样,只有专家才可以决定。当然,理论与实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实证数据是支持该理论的时候,我们才会接受该理论为可信的。所以,简单来说,“三个维度是否足够”是一个先理论、后实证的问题。
维度之间是否独立一般有两个指标:
(a)是每一个维度的测量项目在因子分析中可以分为不同的因子;
(b)是不同的维度跟不同的变量有不同的关系(当然,到底关应该关系怎样不同也是由理论带动的)。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15
发表于 2008-8-6 16:08:00 |只看该作者
Eleven,我想先听一听其他人说。
再加一句:博弈理论是经济学的、依附理论是心理学的、认同理论是社会学的、回报理论(reciprocity)是人类学的、电磁理论是物理学的、熵的理论是化学的、存在主义是哲学的、人的堕落是神学的。那什么是商学的呢?难道是X理论和Y理论吗?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匿名  发表于 2008-8-6 23:32:00 |自己
kenny,您说,「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个构念。那么根据您的工作,这个构念是单维构念还是多维构念,如果是多维构念,是latent model,还是aggregate model,抑或profile model呢?
我这样问是因为构念一般只有在心理学或管理学才会提到,而公司治理大多数是经济学文献讨论的问题,所以我不知道公司治理到底是什么构念。不知道能不能推荐什么文献?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17
发表于 2008-8-6 23:55:00 |只看该作者
Locke,「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當然是一个构念,因為它本身不存在的,是我們為了表現一種管理現象而想出來的觀念。但是對不起,這是一個戰略學的構念,我不知道學者是怎樣定義它的,也不知道它應該是多維還是單維,更不知道它應該定義成哪一種多維構念。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18
发表于 2008-8-7 21:20:00 |只看该作者
(1)问:理论贡献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提出理论,一种是(在新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理论,可能还有第三种,支持理论;这三种形式在理论上的贡献由高到低排列。 
回应:这个看法很有趣。我一直的看法都只有「建立理论」theory building(可能包括了“提出理论”和“发展理论”在内)和「验证理论」theory testing两种。如果真的要想南峰你这样分得话,大概可以分成四类:
1.创立理论(从无到有)
2.发展理论(把理论丰富起来)
3.验证理论(用实证来测验理论的真伪)
4.应用理论(把已验证的理论用到其他地方)
与其把它们看成是由高到低的四个等级,我建议把它们看成是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只有理论的发展而没有实证是不好的,所以验证理论不会比发展理论来得“低等”。我的认识是要设计一个“好”的实证方法来验证理论是很难的。同样,能够把理论推广到其他领域也是很大的贡献。我们有一个感觉,以为建构理论比验证理论困难,我觉得是因为在现在的环境下,懂验证的人多,发展的人少而已。

(2)问:理论贡献大小还取决于理论的层次(?)。提出、发展或者支持越是基础的理论,贡献越大。
回应:我以为我已经讲过这个问题了。(还是我讲得不清楚?)当然,提出基本的理论比中程理论更难。但是,独特的现象也许需要一个狭窄的(特别的)理论来解释它。我们大概不应该就说“小”的理论贡献就小。化学上苯环(benzene ring)的结构是只有炭元素才有的,可是发现苯环结构却不是小的发现。同样遴选中的双因子理论是只有能力(ability)才合用的,但是却在人力资源管理里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会说能够完整的解释现象的就是好的理论。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匿名  发表于 2008-8-8 06:56:00 |自己
Kenny, 不知道台风打完没有,真是要珍惜你还没有开课的时间了。我想,怕问问题的原因除了自信心不足,还有是基础比较差,怕占用了别人的宝贵机会。多谢您的声明和鼓励。您在讲理论的同时举恰当易懂的例子,让本来枯燥的研究方法理论变得易懂和有趣,我很欣赏。我想问一个simple但是有常常困惑我的问题:
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区别是什么?常用的验证某变量是调节变量,部分中介变量和完全中介变量的方法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120
匿名  发表于 2008-8-8 14:40:00 |自己
Twotwo,您好! 您提的这个问题,我试着就我了解的部份作一分享,如有错误,请Kenny与大家指正,谢谢!
在回答Twotwo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应先了解为何会有此两种变量的产生,对于理论的发展,他们各自的理论意涵是什么?
Kenny于前提出科学的发展的三部曲是:观察现象->建构理论->验证理论,在此前提下,我们应可说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发展理论来描述与解释现象中事物间的关系,而好的理论就是指能够完整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然要达到一个成熟的好理论,应需经过Kenny提的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1.创立理论(从无到有);
2.发展理论(把理论丰富起来);3.验证理论(用实证来测验理论的真伪);
4.应用理论(把已验证的理论用到其它地方)),我的理解是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应是在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时,为增加理论的丰富度、精细度和准确性所发展出来的。
什么是调节变量?如果变量x与变量y有关系,但是x与y的关系会受第三个变量z的影响,那么变量z就是调节变量。所以,调节变量是建立在另外两个变量的关系之上的,它是用来界定在何种不同情况下,x与y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Kenny先前所举的胡硕(2008)在「霞朔月刊」的例子,就是一检视「丈夫的焦虑性」于丈夫在婚姻的关系中要求与太太的亲密程度与太太的婚姻满意度调节效用的研究。
为什么需要有调节变量呢?Kenny介绍过我们看Popper 的“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80),其中提到科学的理论须具备可证伪此特质(falsifiability)。人类藉由不断的研究,依循「错了就否定,没错就保留」的准则,增加我们的知识。但,若一旦发现一个不支持的验证就全部推翻原有的理论,其实是一很大胆且遗憾的做法,因为很可能我们是忽略了该理论背后的假设界定或是该理论可适用的边际条件(boundary conditioning)。调节变量正是用来验证或是检视现存理论的边际条件,这些边际条件就很像Whetten(1999)所说的WHO、WHERE、WHEN。所以,调节变量的理论贡献是在于对于已经发展的理论提出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增加理论的精细程度和准确性。至于验证的方法,我个人只用使用过多元调节回归 (moderated multiple regression, MMR),至于其它的方式,我方法的知识不多,就麻烦Kenny与大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