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我欣赏你的勇气

[复制链接]
121
匿名  发表于 2009-2-15 22:25:00 |自己
•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我不是很了解。记得最初是为了解决一个人们知识之间的矛盾: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人们:物质的演化总是朝熵增加、向混乱的方向进行。可是,进化论则说:生物的进化总是由低级到高级,朝熵减少、向有序的方向进行。到底世界是向无序还是有序的方向变化呢?普利高津的解释是:如果一个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到一定程度,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到一个临界值时,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 耗散结构的确是对热力学在进化论意义上的一个补充和维持。即在开放、远离平衡态下,系统向熵减少方向发展的进化论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122
匿名  发表于 2009-2-15 22:49:00 |自己
• 还有一个小问题,即使我们可以把这理论用在管理中,耗散结构论强调的是系统开放对于系统有序的重要性,而不是有序会带来好的业绩哦。您的“有序-->成功”推论是怎样推出来的呢?
•• 远离平衡态意味着对环境有着一定的约束条件,如①开放;②能量、物质交换;③非线性特征。
这些约束条件对任何一个管理对象而言,都是促成环境向有序发展。因此环境的有序,是导致管理目的实现的重要条件。由着这样一个逻辑,有序能否向成功发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123
匿名  发表于 2009-2-16 07:47:00 |自己
• 什么就做“环境状态的运动本质”?
•• kenny,在我看来宇宙都是处在运动之中的,而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不会例外。又因为其同时还处在某一种状态,而其状态的存在不外乎于“混乱与秩序”,其本质就是“有序与无序”。依此逻辑演绎下来,便有了“环境状态的运动本质”的说法。并不是很抽象的,我觉得。
回复

使用道具

124
匿名  发表于 2009-2-16 09:35:00 |自己
中的概念一个接着一个,令我们目不暇接。
并且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不好辨出真理来啊。这样的讨论貌似效率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69

主题

219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25
发表于 2009-2-16 14:07:00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企业里,什么才叫做“有序”?在一个企业里我一如既往地认为: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就是有序;否则,就是无序。

**中,当你开始定义“有序”为「(员工?)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后,我们就可以正式的理性沟通了。
(1)「员工能够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只是企业的一个特征,为什么这是可以“代表庐山真面目”,而其他的企业特征不是呢?比如,西方十几年前已经有人提出说,企业要成功,一定要是一个「能学习的企业」(learning organization)。而「学习型企业」有非常清楚的定义、描述、测量和研究。为什么你一直说西方是“见树不见林”呢?我看不出「守规章制度的企业」和「学习型企业」在层次上有什么分别?
(2)我已经讲过,「(员工)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代表企业会成功。第一、定“规章制度”的人会定错。第二、环境会改变,令到过去的规章制度不合时宜。如果情形所需,要“改变”规章制度的话,那是不是“不遵守”规章制度呢?由谁来决定什么情形才是 “良性的改变(不遵守)” 规章制度,什么情形是“破坏(不遵守)” 规章制度呢?是不是用“结果”(企业改变后的表现)来决定呢?如果是的话,这就是循环逻辑了。循环逻辑的意思是“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话,企业表现自然好。怎么知道一个企业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呢?表现好的企业就是“遵守规章制度”等企业。这就是循环逻辑,讲了跟没讲没有分别。
(3)你的推论是「凡是员工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表现就好」(我希望这不是我的杜撰 )。这个命题在西方已经(有数据)证明是错的。企业只是守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变,这样的企业叫做“机械式的企业”(mechanistic organization)。能够随个环境的变动而改变的企业叫做“有机的企业”(organic organization)。在某些产业,“机械式的管理”比较成功。但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求存的企业,“有机式的管理”才可以成功。
(4)最后,我再退一步来讲,就算你说“无论企业的上层怎样改变”,「凡是员工遵守(在随时随刻)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表现就好」,这样讲也是错的。西方最有名的“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就说明了企业的高层往往不是为了企业的利益制定“规章制度”的。跟着这样的“规章制度”而走,企业一定失败(我可以举很多这样的例子)。中,所以到最后,你只有一条路,就是“当规章制度是会导致企业表现时”,凡是员工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表现就好。这、有是循环逻辑了。
(5)最后我总结。我的目的不是推翻你的定义或是理论。我最后的目的只是:
(a)点出清楚定义的重要性;
(b) 点出当您清楚定义“有序和无序”后,你的理论也会是“见树”和“不知庐山面目”;
(c)没有证据(数据是证据的一种)的理论没有很大的意思。
(d)抽象到完全不能验证的理论也没有很大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匿名  发表于 2009-2-16 19:35:00 |自己
• 中的概念一个接着一个,令我们目不暇接。 并且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不好辨出真理来啊。这样的讨论貌似效率不高。
•• sean,非常抱欠,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对这些问题所怀有的看法,于我是思考良久从而非常清晰明了;而你们在猛一接触,又没有见过我对这些问题曾有过的系统说法,故有这种情况发生。我显然感到有些无奈,只好说一句:若您对这些讨论话题感兴趣,我愿意发给一些相关资料,以便消除讨论中会产生的一些隔膜。
回复

使用道具

127
匿名  发表于 2009-2-16 20:02:00 |自己
• (1)「员工能够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只是企业的一个特征,为什么这是可以“代表庐山真面目”,而其他的企业特征不是呢?
•• kenny,庐山真面目是一个“视界”;员工遵守规章制度,也仅仅说明企业在运作中朝秩序方向发展。前者由视界而希望发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后者则是通过条件的限定,要求事物现象趋向的状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这两个概念,就不致于糊涂到将两者联系到一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128
匿名  发表于 2009-2-16 20:14:00 |自己
• 我看不出「守规章制度的企业」和「学习型企业」在层次上有什么分别?
•• 「守规章制度的企业」和「学习型企业」在我看来都是管理文化的概念,本质上都是在要求人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大体都在同一个层次上,只是前者己非常的具体;后者却是在为具体创造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129
匿名  发表于 2009-2-16 20:30:00 |自己
• (2)我已经讲过,「(员工)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代表企业会成功。第一、定“规章制度”的人会定错。第二、环境会改变,令到过去的规章制度不合时宜。如果情形所需,要“改变”规章制度的话,那是不是“不遵守”规章制度呢?由谁来决定什么情形才是 “良性的改变(不遵守)” 规章制度,什么情形是“破坏(不遵守)” 规章制度呢?是不是用“结果”(企业改变后的表现)来决定呢?如果是的话,这就是循环逻辑了。循环逻辑的意思是“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话,企业表现自然好。怎么知道一个企业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呢?表现好的企业就是“遵守规章制度”等企业。这就是循环逻辑,讲了跟没讲没有分别。
•• kenny,我在请你赐教的文章中,曾专题阐述了“制度与秩序间的关系”,但我估计您是不曾看过的,不然你不会提出这样头绪混乱的问题。为此,我将这一小节辑录如下:
简论秩序与制度间的关系
    目前对制度的论述、提法,己到了泛滥的地步:如制度经济学[6]、新制度经济学[7];制度性缺陷[8]、制度性安排[9]等不一而足。但对制度形成原因背后的依托基础,却没有人能给予提出。然而这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1.4.1 秩序与制度间关系的探讨
关注一下存在于我们环境中的制度,不难发现其支撑和维系的正是一个个的秩序。
譬如铁路交通道口,常有一站、二看、三通过的制度警示。我们不妨将站、看、通过,分别作为铁路交通道口的三项制度,那么这三项制度描述出来的,就是行人通过道口须遵守的秩序。
1.4.2 秩序的整体性与制度局部性关系的探讨
制度表达的是秩序中一个局部范围内的规范准则:例如“一站”,是秩序中初到道口时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要求行人到达道口,应伫立观察环境安全条件,不能在不清楚环境安全条件的情况下,贸然前行。
而秩序描述的是一个连续的规范过程:即将“一站、二看、三通过”视为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安全运作体系。
不同的制度表达的是不同的时段、空间、功能中被规范了的局部内容。
这些呈局部将征的内容,离散地分布在各自拥有的时段、空间,并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如一站、二看、三通过,尽管其所在的空间近似一致(严格讲,是不一致的。在此仅为叙述的简便而视为一致),但时段却各有不同。如:“一站”,其时段取自于初到道口的那一时刻;“二看”的时段则会滞后于“一站”;“三通过”的时段又会滞后于“二看”。而所担负的功能则分别是:站、看、通过。
因而秩序就内涵而言,表达的是包含制度意义上的局部、并由若干这样的局部按逻辑发展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
而连续起来后的秩序,描述的正是“一站、二看、三通过”的整个过程,其彼此关联着的是一个逻辑上的整体,表达出发展进程中的趋向。
1.4.3 秩序是严谨的逻辑过程
这一发展趋向,说明了在一般情况下,连续进程中秩序在时序上的不可颠倒性。比如说一站、二看、三通过,其连续性就决定了其不能由三、而二、再一,或由二、而三、再一或其它。而只能遵循由一、而二、再三这样一个不可颠倒的、严谨的逻辑过程。
1.4.4 秩序是较制度更为根本的基础性存在
虽然制度在人们的视野中,显性地表现出它的存在;但秩序的不显山露水,却更为深刻地表达出于制度而言,其是更为本质的基础。
仍以“道口”为例说明之:行人通过道口应当遵守的秩序,是发生在行人有通过道口的需求那一刻起始的;而一站、二看、三通过的制度警示,则一定是人们在历经了无数次因道口的无序,造成人身安全事故的困惑后,为避免事故的再度发生,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制度格言。因此,秩序是先于制度发生,并将因制度的形成而趋于严谨。
“秩序先于制度发生”这一事实的存在,是透过制度对其本质进行的更深层次思考的结果。这个结果使“秩序”这一长期以来未曾被人们充分认识、且一直被忽视,却又在本质上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从规律的意义上,发生着最为重要影响的自然形态,终于被撩开了面纱。
1.4.5 分析结论
所以,对秩序和制度源起的简要分析,一方面,论证了秩序产生于需求,先于制度发生的客观事实;而这个事实的被论证,则说明秩序是远比制度更为根本的基础性的存在。换句话,也可以表达为:制度不可能脱离秩序而空洞的产生。它们之间这种相依存的关系说明:制度实际上是秩序的一外延符号,它是说明秩序存在的标识,也是秩序存在的重要依据。
另外制度的局部性特征,秩序的全局性观念,在现实中反映出人们对事物认识的2种思维方式。制度的离散性,往往使人们难以看清事物的全局面貌;而秩序则让人在连续中,体会到全局发展进程中的总体趋势。因此,从管理的意义上,对秩序的关注,是远比对制度关注更为根本的所在。
因此,在对制度、秩序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
⑴.秩序是一个连续、严谨的逻辑过程,是先于制度发生的基础性存在;
⑵.制度表达的是秩序中某个局部范围的规范、准则; 
⑶.相同主题的系列制度,支撑并维护着同一主题的秩序;
⑷.同一主题的“制度与秩序”是辨证的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
这些结论,既可作为我们判断管理环境中混乱与秩序状态存在的依据,即1.对违反制度而形成的状态,我们即可称其为混乱;反之,则为秩序。2.可作为在现实环境中因制度的缺失,促使人们觉悟并认识到,其缺失是秩序不连续、不完整性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130
匿名  发表于 2009-2-16 20:52:00 |自己
• (3)你的推论是「凡是员工遵守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表现就好」(我希望这不是我的杜撰 )。这个命题在西方已经(有数据)证明是错的。企业只是守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变,这样的企业叫做“机械式的企业”(mechanistic organization)。能够随个环境的变动而改变的企业叫做“有机的企业”(organic organization)。在某些产业,“机械式的管理”比较成功。但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求存的企业,“有机式的管理”才可以成功。
•• “机械式的管理”、“有机式的管理”,在我看来是一种令人十分无奈的缰化思维的产物!它何以能成功?何以会失败?您也来解释解释它的道理所在?遵循着怎样的原理?有着怎样的规律?趋向是怎样形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