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我欣赏你的勇气

[复制链接]
161
匿名  发表于 2009-2-23 20:53:00 |自己
1.你觉得一个理论应该有一个研究对象吗?

A: 应该是的。但为什么过去的管理学中没有呢?我以为已经比较清楚了呢。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中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及管理方法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各种管理过程和活动。

2.这个对象应该遵循某种规律吗?
A: 我认为不是对象应该遵循某种规律,而是我们先假设它遵循某种规律(或者在观察中发现似乎有某种规律),才可能去做研究的,否则整个科学研究体系都没什么意思了。

3.这种规律会具有普适性意义吗?
A: 应该没有哪个科学的理论敢说它提出的规律有普适性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相关现象都检验一遍,除非这个理论本身研究对象就是一个很小范围。我们会接受一个理论,知道新的证据发现它不成立,或是在某些范围外不成立为止。

一点题外话:

查一些史料就不难发现,布鲁诺因为日心说被烧死是科学领域中最著名的谣言之一。您可以在维基百科中查到当时他被送入监狱的原因,一共有八条,其中只有一条与日心说有一点关系,即宇宙无限论“Claiming the existence of a plurality of worlds and their eternity. ”其它的都是因为挑战当时天主教的神学教义。

如果有兴趣,您可以看一下《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作者是一位态度严谨的史学家。他的观点和提供的史料得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认可。只摘取部分供您参考:布鲁诺是一位赫尔墨斯的魔法师,他宣扬的是古埃及宗教的信仰。他企图恢复古老的埃及魔法宗教,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当他了解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时,终于抓住了机会。在布鲁诺推崇的赫尔墨斯著作中,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到处充满了太阳崇拜的遗迹,“太阳光照其他星宿,更多的是依靠他的神性之光……他是第二神,统领万物,向存在着的万物播撒神性之光”。在赫尔墨斯的占星术理论中,地球是运动的,太阳处在更神圣的位置。这与日心说不谋而合。布鲁诺却不太看重哥白尼学说的科学性,他更重视日心说与赫尔墨斯魔法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甚至还在著作中批评哥白尼,只着重于数学分析,没有看到日心说还有宗教意义:“把我们从普遍接受的一些错误、偏见中解放出来,我们要归功于哥白尼……与其说哥白尼是自然的学生,不如说他是数学的学生,但他没有把他和其他人从空洞的问题中摆脱出来,把注意力转向事物的永恒和确定性上”。

所以,布鲁诺不是科学研究者,而是一位魔法师;布鲁诺被烧死,不仅是因为日心说,更多的是因为他当时传扬魔法。当然,现在的教会都承认当时教会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不代表就需要把布鲁诺夸大到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伟大斗士。

(参考书目:《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美 欧文·金格里奇著 王今 徐国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162
匿名  发表于 2009-2-24 07:11:00 |自己
• A: 应该是的。但为什么过去的管理学中没有呢?我以为已经比较清楚了呢。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中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及管理方法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各种管理过程和活动。
•• 这就是我们对管理理论研究对象在理解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以各种管理过程和活动为研究对象,必然地会产生有多少管理过程和活动,就会产生多少个研究对象的问题,对吧?而在我的研究中,说白了,我所关注的是各种管理过程和活动中“混乱与秩序”的状态。因为各种管理过程必然的、无例外地会在这两种状态之中,因而我便从研究的意义上将其确定为了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163
匿名  发表于 2009-2-24 07:26:00 |自己
• A: 我认为不是对象应该遵循某种规律,而是我们先假设它遵循某种规律(或者在观察中发现似乎有某种规律),才可能去做研究的,否则整个科学研究体系都没什么意思了。
•• 有假设的。并论证了研究对象“混乱与秩序”在某种条件下遵循相互转化的贯通规律(初论);以及遵循普利高津阐述的“涨落”理论的(再论)。
回复

使用道具

164
匿名  发表于 2009-2-24 07:48:00 |自己
• A: 应该没有哪个科学的理论敢说它提出的规律有普适性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相关现象都检验一遍,除非这个理论本身研究对象就是一个很小范围。我们会接受一个理论,知道新的证据发现它不成立,或是在某些范围外不成立为止。
•• 就我们地处地球这一基本点而言,水趋下、火就躁、不知庐山真面目,这样的规律不具有普适性吗?所以规律具有普适性应该是能成立的。当然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水在地球上是趋下的,在其它星球就不一定。科学的理论敢不敢说它提出的规律有普适性,亦于其研究的层次、深度有关,现在不敢说,并不意味其将来不能说,因为思想或研究都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165
匿名  发表于 2009-2-24 07:54:00 |自己
• 一点题外话:
•• 无疑你的思考很深入,在这个话题上我显然不及你。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在他提出半个多世纪后才得以被承认,与我对人性的趋利本性的判断是相吻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166
匿名  发表于 2009-2-24 09:57:00 |自己
161楼
中,可能我们对现象和理论的理解还是不太一样。我认为研究对象只能是现象,现象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描述,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而背后我们要用什么理论去解释观察的现象就是研究者的事情了。管理活动和过程一定是很多的,丰富变化的,但背后的理论可能只有很少的几个。同样的现象,背后也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去解释。也正是因为理论是在背后的,所以研究者必须要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有用的视角,而不是一个恰好与现象吻合和虚幻的故事。所以才需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提供大量证据支持。

如果这样看,您提到的“混乱和有序”的状态是一种看待管理现象的视角,它本身不是研究对象。您希望用“混乱和有序”作为对现象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要说服别人它是真实有效的,就需要明确告诉别人什么是混乱,什么是有序,“明确”的标准是,根据你的定义,任何一个人看到一个组织里的现象就能判断出“混乱或有序”的程度(唉,好像我又在重复Kenny前面的话了)。还有要说服别人它是有用的,就要比较这样的标准衡量企业和我用其它标准(随便举几个例子,用企业规模,用企业的社会责任,用管理的民主程度……)衡量有什么优越的地方,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完全不看以往的管理学已经做了什么,如果完全凭推理,而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作为比较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163楼
关于规律的普适性,科学史上的经验是,大多数情况是我们现在以为普适的规律在不断的新的规律中发现不再普适。而没有哪个规律是最初发现是小范围,后来越来越普适的。“认为科学的不断发展可以发现普遍真理”是“科学主义”达到顶峰时的观点。现在的科学家是越来越倾向于谦卑了吧(希望是)。人类知识积累越多,才越知道我们的知识比起整个宇宙的信息连沧海一粟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167
匿名  发表于 2009-2-24 16:53:00 |自己
kenny和中的争辩是东西方法管理研究范式对话和较量的一次实验,对于中国管理学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实验证明了,东西方管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二者不可能相互对话和调和,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中的原因是,二者对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研究等基本方法论概念不能相互沟通。
据我对中各种观点的推测,中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大陆管理研究人员。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管理学科,中国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们大都从工程、经济、哲学等学科调过来,几乎没有受到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系统训练,这给中国管理学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关于这点,谭劲松教授曾在《管理世界》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讨论》,有非常好的论述,建议参考)。这个群体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毛病。他们有着强烈地改造现实的冲动,但是他们不明白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或者以为科学就是搞几个数学模型,或者以为哲学的思辨可以解决一切。他们不知道科学的目的在于推动理论发展,他们也不知道中层理论的重要性。他们只会自说自话,对话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天真地以为可以构建一个宏达的理论,不屑于在别人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总而言之,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管理学研究。更糟糕的是,由于这个群体如今都在中国的管理学院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力,他们将对西方规范管理学研究(包括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在中国的传播造成很大的阻力,进一步阻碍中国管理学的发展。
不过,对于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前途,我持乐观的态度。谬论会散尽,真理会浮现,科学的道路从来都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168
匿名  发表于 2009-2-25 21:27:00 |自己
•• Xinxin,你或你们的发言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即在同一教育背景下,塑造出的学子是何其相似?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造化作用,不论你是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就连你本人不经意中,也发出了这祥的慨叹!
我对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与海德格尔认为的“存在者”基本一致,这在前面楼层已表达清楚了。不久前我在2008年出版的《哲学词典》中翻看到对理论的释义,我感觉这就是我对所谓理论的理解认识(因丢放在工地了,下次我会补上)。因此你可以看出我的思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了;反过来,你们对现象和理论的认识又是落脚在怎样一个认识背景呢?不妨也可说来听听。
至于你发表的“混乱与秩序”不是研究对象的意见,我想通过一个自然抖学的小例子,看能否启发出你们认识的潜能。例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现象:在苹果、大地、苹果树这个系统中,苹果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存在一个向下的作用力;苹果树又给苹果一个相反的牵引力,使其挂在树上;苹果从苹果树上掉到地下,则说明苹果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大于苹果树给苹果的牵引力。
“苹果树系统”说明了什么呢?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力学的问题。就你说的意见:“我认为研究对象只能是现象”而言,力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苹果树、或苹果、或大地了吗?若研究对象竞然会泛指这些具体的现象本身,那么研究对象林立的局面就有可能发生,这是否就是在为你们所谓之“见树又见林”在作理论铺垫呢?我不得而知,但这众多的研究对象,其理论性何在呢?若你能从理论的意义上,对力学从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出发,就会发现这个例子中的“万有引力”规律,在“苹果、大地、苹果树”这个系统间联系的“本质”,显然就是在系统中发生着联系作用的所谓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因此对力学而言,虽然“力”是内涵在万物之中并以联系的手段(形式),将各种事物关联在一起的媒介物。从力学的本质意义上,将事物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将其关联在了一起。基于这样的基本觉悟,我们不难从众多的现象中发掘出具有研究对象本质意义的现象特征,并利用其特征所具有的规律性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类推及管理学理论的研究,你是否可以理解到我对“混乱与秩序”状态的基本认识,不再会是“恰好与一个现象吻合和虚幻的故事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169
匿名  发表于 2009-2-26 07:36:00 |自己
昨天太匆忙的回复,表达欠妥,特作了修正。请谅!
•• Xinxin,你或你们的发言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即在同一教育背景下,塑造出的学子是何其相似?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造化作用,不论你是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就连你本人不经意中,也发出了这祥的慨叹!
我对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与海德格尔认为的“存在者”基本一致,这在前面楼层已表达清楚了。不久前我在2008年出版的《哲学词典》中翻看到对理论的释义,我感觉这就是我对所谓理论的理解认识(因丢放在工地了,下次我会补上)。因此你可以看出我的思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了;反过来,你们对现象和理论的认识又是落脚在怎样一个认识背景呢?不妨也可说来听听。
至于你发表的“混乱与秩序”不是研究对象的意见,我想通过一个自然抖学的小例子,看能否启发出你们认识的潜能。例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现象:在苹果、大地、苹果树这个系统中,苹果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存在一个向下的作用力;苹果树又给苹果一个相反的牵引力,使其挂在树上;苹果从苹果树上掉到地下,则说明苹果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大于苹果树给苹果的牵引力。
“苹果树系统”说明了什么呢?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力学的问题。就你说的意见:“我认为研究对象只能是现象”而言,力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苹果树、或苹果、或大地了吗?若研究对象竞然会泛指这些具体的现象本身,那么研究对象林立的局面就有可能发生,这是否就是在为你们所谓之“见树又见林”在作理论铺垫呢?我不得而知,但这众多的研究对象,其理论性何在呢?若你能从理论的意义上,对力学从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出发,就会发现这个例子中的“万有引力”规律,在“苹果、大地、苹果树”这个系统间联系的“本质”,显然就是在系统中发生着联系作用的所谓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因此对力学而言,虽然“力”是内涵在万物之中并以联系的手段(形式),将各种事物关联在一起的媒介物。而从力学的本质意义上看,则正是事物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将所有的事物关联在了一起。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觉悟,我们不难从众多的现象中发掘出,对力学而言,具有研究对象本质意义的现象特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利用其特征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力学问题。
类推及管理学理论的研究,你是否可以理解到我对“混乱与秩序”状态的基本认识,不再会是“恰好与一个现象吻合和虚幻的故事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170
匿名  发表于 2009-2-26 09:48:00 |自己
• kenny和中的争辩是东西方法管理研究范式对话和较量的一次实验,对于中国管理学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实验证明了,东西方管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二者不可能相互对话和调和,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中的原因是,二者对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研究等基本方法论概念不能相互沟通。 
  •• austin你一发言就高屋在建瓴、且剑走偏锋。但事实上并非在如你“实验证明”般,二者(东、西方)不可能相互对话和调和,或武断为:非此即彼的关系。不然就不会有我们即刻在进行的交流,你以为呢?
但这种对话会有一个过程,彼此都在试图去说服对方,这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你的诸多结论,在我看来尚为时太早!因为现在离讨论的主题边都还未靠上,如此便有了总结性的发言,实在说是不客观的。
• 据我对中各种观点的推测,中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大陆管理研究人员。
•• 这个推测是错误的,我并不代表“中国的传统大陆管理研究人员”。充其量我也就是一个业余的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爱好者。就思想体系而言,也并不仅仅拘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范畴。在诸多思想的取舍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视角、不因循他人的自己的思想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