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hinah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我欣赏你的勇气

[复制链接]
71
匿名  发表于 2009-1-23 09:18:00 |自己
继续做作业之二
• 第四、最大的问题是,我觉的我学的,我坚持的是“对”的。我在我最新的日志已经讲了,我不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我是接受有可能有“中国式”的管理的,但是现在西方的科学管理观给我看见的是一箩一箩的“证据”。相对来讲“中国式”管理到现在还是一个一个的“观点”和辩证的“视角”。这就好像人家已经登陆了火星了,我们还在讲登陆了一个星球算什么,我们应该看整个宇宙背后的真理,那“道可道、非常道”才是大大的学问一样。
最后,我已经表达了我“个人的”意见了。如果「混乱和秩序」可以是一个系统的话,我看不见「完美和亏缺」或是「资源的有效运用与否」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一个系统?我不知道有什么「工具」来帮助我决定哪一个才是“好”的系统?

•• 其实在国内很早就有一个管理理论的“准入”标准,叫做能“自圆其说”,不知你听说过没?
中国式管理?为什么叫中国式?我觉得这是一个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管理是什么?按照我对管理的理解:“管理就是实现其终极目的的过程”。(当然,也许你不会同意我的理解,那么我们又可以为此展开新的辨论)因此,按此理解我不免会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式或其它什么式在实现其终极目的上会有什么不同吗?其二,中国式或其它什么式实现其终极目的在过程中会有否不同?前者我以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其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着交通秩序。中国式是这样,其它什么式会有例外吗?那么于后者(其二)会有什么不同吗?粗一看也许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国内遇红绿灯,有国人见无车,就有相机而行的举动;而在西方,也许就很难见到这样的行为。这种不同,并未反映出管理在本质上的不同,而只是说明了文化的差异。文化有所差异,会导致行为方式有所不同,但并不会动摇管理实现其终极目的这一本质。那么提出中国式、或其它什么式有什么意义吗?
“道可道,非常道”。诚然,能够被通俗地表达出来的道理,是极平常的道理。但极平常的道理也终究是需要被表达出来,才能被市俗所应用呀!科学的目的,不就是在探索寻找这些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平常的道理吗?不会因其平常,且能被“道”出,成为了“常道”,而被弃之如敝履吧?! 
至于:“如果「混乱和秩序」可以是一个系统的话,我看不见「完美和亏缺」或是「资源的有效运用与否」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一个系统?”
以“自圆其说”,作为理论准入的设定条件,你完全可以将其做成一个系统。而其成立与否,同样可以如此这般在辨论中一辨是非!你以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72
匿名  发表于 2009-1-23 09:50:00 |自己
• 中,我因为是在西方受训练的。西方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界限。当然不是说不可以超越界限,但是一超越以后,我就知道我已经不在“管理”的范围内了。我强调的是「实证」,不是「视角」不可以变。我当然可以接受不同的视角(我猜是你讲的“视界”),我更可以接受从最「微观的」(树)到最「宏观的」(林)的视角。西方看微观的有从一个员工里面想的是什么的「心理学」,到员工的心态行为的「微观组织行为学」,到小组或企业内部管理的「宏观组织行为学」,到企业之间的「策略管理学」,到更宏观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甚至是整个人类行为的「人类学」,我猜应该可以说是“见树又见林”了吧。可是这不同的学科都有一个相同的特性,他们都是「社会科学」,讲的都是“客观的证据、数据和分析”,而不是靠“思辨”而建立系统的。如果你不喜欢我用的分析,我鼓励你用社会学、经济学的宏观视角,但是我还希望你能学他们一样,寻找科学的「证据」。
•• 证据?什么是证据?当我看到一个个企业因管理的混乱,而纷纷倒闭;摩根兄弟因其封闭,而使政府对其的管理陷于真空,从而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这难道还不是证据吗?从宏观来讲,这些危机和倒闭无一不与封闭下滋生的混乱胚胎有关;从微观来讲,正是封闭或孤立状态的存在,才产生了导致了企业失败和金融危机发生的混乱。倘若在开放的环境下,混乱失去了其环境的依托,秩序竞悄然而至,一切都在有序中进行,企业失败、金融危机又如何得以产生?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73
匿名  发表于 2009-1-23 11:01:00 |自己
​继续做作业之四
• 中,我因为是在西方受训练的。西方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界限。当然不是说不可以超越界限,但是一超越以后,我就知道我已经不在“管理”的范围内了。
•• 为什么一超越,你就以为你不在“管理”的范围了呢?这无非是说你所受到的训练,己经封闭了你的思想,你己经对其具有非用一般的认同罢了。你觉得“西方看微观的有从一个员工里面想的是什么的「心理学」,到员工的心态行为的「微观组织行为学」,到小组或企业内部管理的「宏观组织行为学」,到企业之间的「策略管理学」,到更宏观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甚至是整个人类行为的「人类学」,我猜应该可以说是‘见树又见林’了吧”己经道出你觉得西方的理论是非常的到位了,而犯不着再有什么超越!
而诸如上述这些说法在我眼里,是没有解决“人性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根本问题的。倘若我们能从人的文化特点,以及人性的本质所决定的行为趋向,来把握人在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行为特征,岂不是就能从原理上解决所谓人类学最根本的问题:“人性是什么”的问题吗?
所以我们讨论的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倘若没有超越的意识,也是难以从目前的学术巢臼中走将出来的。因为探索,就意味着超越目前;对“目前”无法超越也就无所谓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74
匿名  发表于 2009-1-23 12:05:00 |自己
继续做作业之五
• 我已经讲了我的态度了。问题在于“对其提出的诸多理论元素对实践有可能产生的指导意义”是见仁见智的。因为这个标准不客观、不科学。这样作管理的研究,管理就离开了所有的「社会科学」,管理就变成「管理哲学」了。第一、整个西方都不同意这个看法。第二、我自己“经过我的思考”也觉得这样不是一个“好”的路向。因为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也没有一套共同的判别机制,最后就变成「鸡跟鸭讲」,或是「各自坚持己见,自立为王」了。
•• “见仁见智”?很多问题的提出在见解上都有可能见仁见智。但这并不意味其不客观。譬如我提出管理现象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混乱与秩序,就道出了一个客观的事实:所有失败的企业,其管理一定是混乱的;而成功的企业,其管理一定是有序的或是在秩序的环境下取得的。在这个问题上是可辨的。因为同意这种说法,一定能说出其理由,其理由能站住脚,这个结论就能成立;反之,就可视之为荒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这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是”或“非”的问题。另外譬如视界、状态、现象本质;譬如管理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混乱与秩序;譬如普利高津归纳的开放、封闭、孤立系统;譬如能量的博弈等等,都一概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是一个个是或非的问题。
所以,Kenny,我们讨论了这么许久,尚未得到一个“是”,就在于对这些概念,你始终坚持着见仁见智,而将一些是、非问题,含混于所谓见仁见智上。这就直接导致了讨论向是非不清的方向发展。倘若你能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对一个一个的概念(或你说的构念),在管理的现实环境中给以认识、辨析,将会使讨论得到实质性的跃升。我想你也会乐见到这样局面的来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75
匿名  发表于 2009-1-23 12:39:00 |自己
继续做作业之六
• 如果你能做到这样,能“作出统计学分析、对比,有数据在说话”,我当然乐意评价一个新的系统。我更觉得那是好的无比的。但是,在还没有看见“统计学分析、对比、数据”以前,我是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理论的。我讲“你写二十万字我也不会接受的”的意思是讲「没有客观数据的辩论」,如果引起你的误会,请你不要见怪。我日常都是用英文写东西的,中文表达可能不是尽如人意。我也希望你不会怪我。:-)  
•• 所谓“数据说话”,并不需一种机械的教条来帮忙。比如失败的企业,其管理一定是混乱的。恕我直言,其统计出的也一定是这个结论!比如“身在此山中”,是“由现象而现象”的一种视界,这个视界的问题结论,也决不是庐山才有的专利!这是诉诸诸山,如黄山、华山、篙山都可以得到的结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表面上看,似乎我没有去作统计学分析,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至理名言,还需统计学的分析来论证这个结论吗?这些哲理性的结论(定性)讲的无非是一个道理,而在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前提下,对发生行为所会产生的结果(定量)就会是一定的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定性、定量之间的关系。您以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76
匿名  发表于 2009-1-23 17:05:00 |自己
• 我同意您对理论批判的建议,但中国有那么多严谨治学的学者,他们都对学术充满热情,都很有洞见,都有自己的事实和道理,可为什么很多学者还是觉得彼此难以沟通呢?我个人认为不是他们不愿意互相讨论,更不是智力水平不够,而是没有共同语言作为工具。
•• 这其实是关系到人的本性层面的问题。太多的我不想多说,我只想说人有其趋利本性的一面。由此你看看可否打开你的洞见?

回复

使用道具

77
匿名  发表于 2009-2-1 21:20:00 |自己
这个"中"老师很勤奋的,这些作业有些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78
匿名  发表于 2009-2-1 21:34:00 |自己
看了这里的文章,所谈的都是当今管理学最前沿的话题,感觉Kenny是一个令人敬佩和尊敬的老师。向您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79
匿名  发表于 2009-2-4 23:06:00 |自己
今天黄昏刚刚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回来,体验了生活的完全另一面、大自然的奥妙、创造者的奇妙大工、和英雄侠义的壮志情怀。
谢谢你们,谢老师和xinxin。
中,请给我几天,我清了手上的“大问题”,就马上回你。     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80
匿名  发表于 2009-2-8 14:41:00 |自己
中,我不是非常明白您说的意思。为什么沟通与人性有关呢?您是指学者不可以相互交流是因为大家觉得交流会有损自己的利益吗?

另外,关于您在这里和72楼里提到的人性问题,我个人认为,它虽然重要,但它是一个假设多于是一个科学问题。正如整个经济学体系也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上,而并不是研究它本身。从过去的讨论看,人性的几派观点的讨论更像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在哲学或信仰层面讨论的,我不知道以后是否可以,但似乎目前科学是难以承担此重任的。

还有您在71楼举了一个例子,即用“混乱和有序”来解释企业中的现象会是一个更根本、更系统的视界。我非常赞成用系统的角度解释现象,西方科学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把问题拆成尽可能细小的部分,有时忘了再组装起来。但反过来,没有零件的组装也是不实在的。我以为,用一个更泛的概念并不代表理论就更加系统。混乱是指什么呢?一个企业出问题,原因一定是背后的某些地方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它们都叫做“混乱”,那么我们用“混乱和有序”来预测企业是否出问题是永远都成立的。我想这对于我们真正理解现象本身还是不够的。您觉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